不要误读八零代的年轻员工

 2007-09-06 9:03:34   
    最近与一个八零代年轻朋友谈到单位集体跳槽的事情,不由得想到了八零后年轻员工管理的话题。

    朋友是在一家改制后的企业里做工程师,这家现在为“私营”的企业里除了管理层外,年轻人居多。春节前,一家外资企业来到北京,竞然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去应聘过。原因很简单,“多挣钱,多学点本事”。

    最近两年也接触过许多企业的中高层,包括朋友所在行业的主要企业,也听到过一些关于八零代的年轻人的一些说法。

    管理层与八零代员工认识上的差别在谈到对八零代员工的看法时,有优点也有缺点,说法不一,常常听到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偏差、眼高手低普遍。平时基本上不加班,常常会迟到、早退。领导在时一个样,领导不在又是一个样。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做事总是毛里毛糙,而且总有太多借口。

    二是团队精神差、个性过强。由于独生子女占多数,许多年轻人不能够以大局为重,总是强调自我。甚至有说辞职马上辞职,不给公司一点考虑的余地。某企业出于理财并合理避个人所得税的目的,曾经出台与银行合作的政策,合法也合理,但年轻人强调公司侵犯了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好心总不能得到好报”,中高层抱怨。

    三是眼前物质追求过重、长远眼光不足。份内的工作,总是强调自己比别人做得多。份外的工作,总是强调加班费或奖金。不能够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精神激励失效。

    其实还有许多方式表述的说法,归根结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与八零代聊天,有对管理层表示敬重的,也有不满意的,但是谈到对管理层的“偏见”时,往往有下面的说法:一是管理层得过且过,许多人没本事,靠巴结上司上去的。

    二是管理层常常是“站着说话不腰痛”,总强调奉献,但他们本身"不干活还拿高工资,有错还往员工身上推"。

    三是公司对年轻人发展帮助不多,关心不够。总强调要出成果,但是培训不够,“老的根本不教年轻人”

    沟通非常重要,但解决不要根本问题

    存在上面所述差异当然在于沟通不够。

    沟通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上司与下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尤其是不同群体(如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沟通不够,以至于对企业的战略与政策等方面存在误解。

    应该说沟通非常重要,但是仅有仅仅沟通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上面所说的朋友的企业,由于改制后成了员工眼中的“民营企业”,必然要为股东负责任,也就是必然要赚钱。要赚钱,就牵扯到如何对等人力资源的问题。是将人才当资源来开发,还是将人才当商品,“三千元就可以招一个研究生,我干嘛要给你涨五千元呢”。在员工眼里,“我在别的地方五千元,我干嘛要在你这里拿三千还受气呢?”

    不同观念的问题靠沟通是很难解决的,关键还是要寻求构建一个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机制。

    设计任何机制,都必然会有个前提假设,一旦前提假设中出现了误读,那么机制确定之后单靠沟通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了。

 

    根本问题还在于对于八零后的误读

    第一个误读是不能正确规划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思路和理念本身有问题在国营企业,一些管理者总强调自己当年是如何从学徒工开始,一步步走过来的,甚至一些年纪再大点还会谈到文革对自己的影响;在民营企业,强调自己是如何白手起家;在政府或类政府的企业里,听到的是自己当年怎样从“给领导开小车”开始,但是当今竞争强度欲来欲大的时代,自己过去的“成功模式”是否仍然适用八零后,至少应该研究之后再“推广”。

    第二个以个人的认知出发,不能准确理解年轻人的需求有些领导总是强调要有团队精神,不要在物质上过于计较,要从长远计议。但是在国企里面,房改已经过去,想从职位上提高得到房子的可能性没有了;该有的位置已经总挤满了,说不定到时还不时调个空降兵,靠升官还走着呢;认真沉下心来学技术吧,也不是那么容易,没人教,沉下来没有结果还会受到批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物质需求本身就是第一位的,怎么能够让年轻人沉下心来呢?

    还是上面朋友企业为例,我讲假定公司能够在年底是为年轻人奖励“购房首付”,会是什么样的效果。那位年轻的朋友讲,既便一百个人年轻人每年只奖励一到两个,相信大部分都不会走,原因是公司真正开始重视年轻人的真实想法了。

    第三个误读不能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份是什么,起不到导向作用。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是自己不能清楚地表述而已。一家民营企业老板号召大家成本控制,自己却根本不重视费用控制,在员工眼里“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情况下,你传承给员工是什么?一些国企管理层相互推诿,请客送礼,挥霍预算费用,又给员工传承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设计机制的时候总是用“严于律人,宽人待已”的理想模式来要求,又怎么能够促进年轻人的积极性呢。

    在实事求是的假设前提下,构建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实事求是的假设前提是指,一是清楚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该传承什么,该淘汰什么;二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动不动就是“迟到一次罚一百,错误一次扣二百”之类,真正把握住员工的需求特点;三是认识到管理者就是做管理的,人管理不好,不全是下属的错,很大程度上有管理者的无能。

    在这实事求是的前提下,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路径,配以科学的绩效和薪酬激励政策,再加上素质能力培训规划,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留得住人才。否则,一味地抱怨年轻员工素质如何,没有多大作用。当然要想要“全留住自己想要的人才,全淘汰自己不想要的人才”,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员工个人发展的路径已经多样化了。

来源:中人网  作者:任阿正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