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转型期战略的致命失误
转型期企业,往往在原有的领域中取得过一定成绩,在自审时经常出现内视偏差,喜欢以自认为的强项为基础来形成战略,而忽视了一点——真正符合战略目标的优势应基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公司哪里与众不同,是否选择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2011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外市场需求减退、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了“内忧外患”困境,不得不开始进行转型。然而,在企业决定转向新的发展目标和模式时,不但有战略选择的风险,同时也面临与原有的业务、组织形式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因此转型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程。企业由于对行业和竞争者的分析不到位,被有限和错误的数据误导,或受到本身文化及管理流程等局限,又或者迫于股东追求阶段利润的压力,导致转型期在战略选择、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时,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其中不少甚至是致命的。
企业愿景缺失或者不清晰
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企业是什么?将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这集中体现了企业的愿景,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头脑中的立场和信仰,是对企业未来的设想。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清晰的企业愿景能帮助企业指引、聚合及激发大部分成员的行动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愿景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出现了所谓愿景管理——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来建立团队,促使组织成功及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愿景管理更加注重强调核心价值、使命、组织层次的宏大远景目标等对企业变革与长期发展的激励作用,更加注重战略的未来导向和长期效果。
构建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是成功的关键。企业转型时期,无愿景的战略选择,将难逃员工间永无休止的争论,不但浪费时间,还会严重打击士气;对愿景未做适应性的调整或者未在组织内充分沟通,员工除非确信转型有可能成功,否则即使对现状不满,也未必肯投入变革中;若加上企业主管因不想处理棘手的人和事,前后言行不一,对企业转型时期的变革计划杀伤力更大。
好高骛远、高估自身优势
战略制定过程所要决定的主要问题有:企业进入何种新产业?放弃何种产业?如何配置资源?是否扩大市场范围?是否进行合并或建立合资公司?如何防止被敌意接管?没有任何企业拥有无限的资源,战略制定者必须确定在可选择的战略中,哪一种能够使公司获得最大收益。战略决策将使公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特定的产品、市场、资源和技术相联系。
转型期企业,往往在原有的领域中取得过一定成绩,在自审时经常出现内视偏差,喜欢以自认为的强项为基础来形成战略,而忽视了一点——真正符合战略目标的优势应基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公司哪里与众不同,是否选择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许多管理者在企业转型之初,并没有建立起充分的危机意识,不仅“高估了自己推动组织变革的力量”,同时又“低估驱使员工离开舒适安逸环境的困难度”,导致日益恶化的“体质”与员工焦虑感交杂,强化了变革行动的排斥感。
错配短期战术与长期战略
处理好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利益平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迫于股东追求阶段利润或者企业最高管理者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企业的战略短视,过于关注短期的得失。短期的战略称为阶段内的经营目标更为合适,但短期的经营目标必须迎合长期的战略目标,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这样,企业不论是换届、换人,都能保证目标的延续性。例如很多家电生产企业,战略上希望转型,从生产加工型企业,转变为技术研发型,能成为行业最新技术的领导者,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上均制定了相应的长期战略。然而,为赢得短期内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追求相对的优势,它们又不惜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无法顾及研发、产品质量等与长期战略休戚相关的环节,导致企业短期战术与长期战略不匹配。
只有战略愿景没有阶段目标也不行。企业转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看不出未来半年或一年内能有足堪为小里程碑的收获,往往就会放弃甚至会成为反对者。很多转型失败的案例,一般都没有规划变革系统,没有目标,也无实质激励,变革的幻想自如空中楼阁般破灭。
错误定义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不是单一技术或工艺装备,而是由多项构成的,它包括技术性核心能力、组织策略性核心能力、思想指导性核心能力等,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企业某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不限于一时一事的成功,而是基于较长时间面对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从战略角度认识企业核心能力,可以促进企业科学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体系和体制。
企业进行转型时,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如果不能逐一厘清自身的核心能力,就会将企业的战略方向引向歧途,甚至很可能会将长期经营下来形成的核心能力推翻,转而重新去定义。例如业务范围限于核心城市的快递企业,生存下来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业务开展时间长,在一些客户中拥有安全、迅速的口碑,如果企业没能看到自身核心能力,迫于竞争压力转型为提供物流型企业,开始建设仓库、收购长途货运企业,那将极具风险。类似地,当公司业务范围仅包括全国范围或者邻近国家时,从全球角度来定义核心能力也很危险。
战略执行驱动力不足
强有力的执行力能保证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把企业战略和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转型期企业如果缺少有力的变革领导团队,战略实施与控制缺乏力度,就会导致战略规划形同虚设。凭某一单个或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对抗传统制度与惯性。遇事犹豫不决的领导团队,也无法有力推动转型期企业的变革。
甚至还有些企业“一朝天子一朝令”,让执行者无所适从。在一个企业中,影响战略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领导层的不稳定,因为不同的人上台可能有不同的目标。企业转型期往往是摸索前进,如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始终是变化的,更容易出现问题。
为转而转,没有战略
很多管理者认为他们制定了战略,而事实上并没有,至少没有一个严格的、满足经济意义和基础定义的战略。由于政策的漏洞和法律的不健全,一些投机者搞机会主义,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养成急功近利、无视规则的不良习惯,他们认为成功靠的是投机和运气,而不能站在战略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发展。这是我国近年来不断出现流星类企业的原因。
有了好的战略,事半功倍;没有好的战略,埋头苦干的结果是事倍功半。企业管理者从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因为它并不能把企业未来该往哪走和怎么走描绘清楚,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使得企业的运营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企业通常会惊讶突然冒出来的领先者,其实他们已经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期,相应地,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如何思考“转型战略”也就成了企业的首要命题。
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不同的企业,处在同样的起点上,能力与资源状态相差无几,对环境、格局、竞争、顾客等变量的认识也是一致的,为什么若干年之后,发展却有优劣之分?答曰:时间观的不同,决定了战略的高下,所谓“有远见者赢未来”。在关于战略的思考中,企业习惯于强调影响变量,而常常忽视时间维度,即:你想用多长时间来达到某种状态。时间维度的差异,导致了企业做事情的方式的差异,结果就自然不同了。当年,大学士朱升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其与张士诚、陈友谅等人走了不同的道路,才超越同辈而建立数百年明朝基业。这是战略的时间观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差异。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领域,Autodesk和Bentley是全球前两名的公司,都起源于美国,起步时也相差不大,但现在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差距的不断拉大,起源于二者在战略思考中的时间观的差异。从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差异,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战略时间观的影响。当年,Bentley公司比Autodesk公司更早半年进入中国,但他们一上来就立足于短期内获得业绩的提升,把精力放在向各类设计院的工程师推荐软件上,派出营销人员利用各种机会与直接顾客接触,举办各种推广、促销、折扣、赠送、辅导等活动,投入很大,成效甚微。而Autodesk公司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立足于在长期培育顾客的使用习惯,没有面对直接顾客做任何工作,而是走到大学去培育潜在顾客。Autodesk公司跟中国各个大学建立联系,免费赠送软件和培训教师,帮助学校建立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学会并习惯了他们的软件。两三年之后,这些学生走到了工作岗位,自然而然地使用Autodesk公司的软件,以至于Autodesk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Bentley的10倍以上,占有绝对优势。
战略说到底是企业为未来要达到的状态而在现时采取的行为。所以,企业必须把长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我在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为此现在要做哪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事情,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做相同的事情。但在现实中,企业往往被眼前的麻烦和问题所困扰,或者满足于当下的经营业绩,而忽视长期的战略安排,结果若干年之后,陷入被动或者局势被逆转。饲料行业的正虹科技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1986年,吴明夏先生因其发明创造而开创了国内猪饲料行业,创办正虹科技,历经近10年,在1995年把正虹科技带到国内饲料行业第五的位置,前四是资源更多的国有农场企业。到2005年,正虹仍然是国内行业第五,而且是1995年行业前五的唯一幸存者,其他4家企业已经不存在。但新生代的前4名——四川新希望、山东六和、四川通威、广东恒兴——却异军突起,并且市场地位、品牌影响力、经营规模、企业能力等远超正虹。吴明夏先生曾经感言,“正虹丢掉成长的先机,就是因为战略上缺少远见”。在1995-2005年的10年间,每一年,正虹都获得很好的成长,他们也满足于此,每一年也只考虑第二年要做到什么、要干什么以及怎么干,而始终没有思考“十年后这个行业会是什么样子?到那时候正虹应该做到什么样子?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现在以及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做些什么?”而竞争对手却在进行更长期的战略思考,并通过一系列的长期安排实现超越。
企业通常会惊讶突然冒出来的领先者,其实他们已经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在汽车领域,1990年,丰田汽车的CEO张富士夫就在董事会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车,而丰田该做什么”,然后历经近3年的讨论,他们定下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的战略,并在10年后,成为汽车行业的全球第一,并在强劲增长的非燃油动力汽车领域遥遥领先。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期,相应地,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如何思考“转型战略”也就成了企业的首要命题。其实,转型思考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到底要用多长时间来完成这种转型。太多现实中的鲜活案例来警示我们,如果忽视战略思考中的时间维度,太过于计较当下而非做深谋远虑,企业往往活在未来与现实的纠结中,走不到未来。
从1999年开始,维维豆奶就意识到豆奶行业成长受限,未来牛奶市场将获得强力发展,而不断挤压豆奶市场空间,这就像数码相机对胶片相机的取代、电动剃须刀对手动剃须刀的取代一样。然后,他们就做出进军牛奶市场的安排。彼时,牛奶市场的领袖光明乳业不过20个亿的规模,而蒙牛才刚刚创业。然后,维维豆奶并没有认真思考牛奶行业的未来发展,也没有做出进入新领域的长期安排,考虑较多的是“短期的投入与短期的收获”,结果10年之后,维维还局限在豆奶领域,在牛奶行业毫无建树,停留在十几个亿的规模,几无成长;而蒙牛则成为牛奶行业的新领军者,超越百亿,并不断地修正问题,继续成长。而这种差异的起点是,从1999年开始,蒙牛就在思考“五年之后乳业会是什么样子,蒙牛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为此要从现在开始做什么”,并经历近2年的思考,完成了五年战略规划,并稳步推进,才有了五年之后的高下之分。
重视战略思考中的时间维度,是当下中国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手握现金,企业不知道该怎么办?同要去找钱的企业相比,该企业比较幸运。因为,在当前他们不缺钱,他们想用当前的钱去赚取未来更多的财富。问题就出在这里,怎么下手通市场方式去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呢?
企业把所有的进行市场运营的硬件设施全部备齐了,而与此接下来的如何去实现目标,遇到了很多阻力。原因出在哪里?
在战略上看,该企业想开创一个领域的新模式。在健康产业中的上中游以及跨领域经营中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但新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或者新战略如何去实施?这成为困惑企业最大的核心问题。
战略方向有了,战略执行路线却没有了。在战略和市场战术实施中,两个环节之间出现了问题。战略解析步伐是这个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此外,专业人才问题也是一筹莫展。
他们共同的问题是战略方向清晰,但实现路径不清晰,专业人才缺乏,更缺乏领军人才。从市场营销层面来讲,目标市场取向和商业模式更是不明朗,因此,就造成了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硬件设施齐全,而软实力又十分稀缺,最后的结果是企业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市场依然徘徊不前。
企业不能抓全部,而应将战略当前的重要部分工作抓实。在战略实施方面,首先抓战略解析;其次抓人才引进;再次抓管理创新;最后抓商业模式创新。由此,在原有实力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大刀阔斧式的实现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 我四家会员企业通过欧盟日用陶瓷反倾销新出口商复审 | |||
· 废瓷100%再利用 ,景德镇国内首创废瓷回收新工 | |||
· 告别营业税,拥抱增值税新时代 | |||
--------------------------------------------------- | |||
· 美国税改后,世界会怎样? | |||
· 港口反垄断降低进出口物流成本 | |||
· 出货注意!法美俄等多国海关有新规定, | |||
--------------------------------------------------- | |||
· “一带一路”专利保护的新思考 | |||
· 阿根廷发布对华陶瓷卫生洁具反倾销初裁 | |||
· 欧盟日用陶瓷反倾销案期中复审公告 | |||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即时资讯 |
本月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