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在10个方面

 2009-07-20 10:41:30   
    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应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但在我国更显得突出。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怎么认识、难在哪里、如何解决?这里有企业自身、银行体制、政府政策、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贷款难、担保难,难在10个方面:

  一难在信用

  目前我们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 “一把手” 的信用状况无从纪录,更不用说管理。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主要的是一种信用关系。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信用经济。

  银行无从了解企业家的信用背景。只得从企业家的言谈举止来揣测其诚实程度如何,从对一个项目策划书写的如何来了解企业对项目的认知、把握程度如何,从到现场去看看厂房、设备、人员,来琢磨这一项目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如何。大家都很累,做起来很难。

  缺乏信用体系,使合作双方的磨合与信任必须从零开始、从问号开始,从两人握手的一瞬间开始,双方都举棋不定。

  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认证需要时间,信用考察与了解的工作是繁重而深入的、是必须的,企业不应当抱怨。尽管部分城市已在进行信用体系建设的尝试,但离“可用”还有距离,还不能完全满足信用信息的需求。这是整个社会需要加强的,也是需要政府重视的,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

  二难在观念

  1、有些企业经营者想的是:“小富即安”、“等,靠,要”。自身管理不到位,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规范,拿不到贷款却埋怨银行,埋怨政府政策,埋怨社会环境。对“银子”的看法、对资金的使用价值缺乏清楚的认识,更谈不上资金的时间价值了。企业经营者还没有深入了解资金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2、银行家想的更多的是9个字:零风险、快节奏、低成本。“零风险”是个理想目标,对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难以做到。“快节奏”也是相对而言。企业对银行不同金融产品的了解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财务科长的金融知识远不及银行信贷员,银行行长们需要给企业培训、办班,才可能跟上节奏。北京日报就曾写道:厂长们要补金融课。从降低成本上来讲,中小企业实力不足、人才缺乏、市场前景不明朗、不定因素多都是事实。为中小企业办理融资的有形无形开销,往往高过大型企业,这肯定加大银行的行政成本。据分析,大约高出15%。

  但是,大企业数量是有限的,政府的政策性资金是定向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放,金融竞争逐步加剧是各家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北京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就是“要把北京市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特色银行”,这样定位一定深受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欢迎。

  三难在政策

  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美、德、日等国在金融政策上采取了一些有效办法。比如:美国联邦小企业局规定,美国的各个商业性银行在贷款总额中必须有一定的比例要发放给中小企业。德国采用政府调控央行、复兴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之间的转贷关系来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问题。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优势项目所需贷款还给予利息上的补助。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看哪些更适合我们,哪些可以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力求在政策上再突破一些。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从法制上做了一定的保证,其中第二章专门规定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并将在中央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科目,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四难在管理

  目前还没有专职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投资、担保等机构进行协调管理。不少银行、担保机构向社会公布了“便利融资、担保措施”,很受企业欢迎。但因不同银行出台的中间产品侧重点不同、角度不同,企业经办人还是摸不着门儿、搞不懂。说明缺乏一种规范化的金融产品协调和管理。

  五难在沟通

  1、缺一个沟通渠道。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事的领域千差万别。从银行来说,如何了解企业所在行业、所在领域的市场前景,怎样了解、了解多少。既要给企业讲金融业务、去看财务报表,也要更多了解企业所在特定市场的状况,需要有一个公开的畅通的沟通渠道。

  2、缺一种沟通方式。企业信用、实力、素质以及融资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可操作性,不仅要听老板讲、听发明人讲,还要多听听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包括见多识广的记者先生们)发表权威见解,以一种便于“大家说”的沟通方式,为项目把脉、为银行把好第一道关。

  3、缺一家沟通中介。国外有很多为金融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企业诊断、企业顾问公司。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北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常举办的“银企联手推介会”就是这种尝试,要达到的第一目的就是“沟通”。

  六难在标准

  北京的几位中小企业厂长跟我说,他们拿到银行贷款并不难。几家银行追着企业放贷的情景并不少见。而有的中小企业想贷点款却难上难。为什么难、难在哪些行业、难在哪些资金、难在哪段期限上?缺乏一个公认的“难到什么程度”的标准。

  七难在评价

  一对需要贷款项目的高下无从评价;二对企业及主要经营者的信用高低无从评价;三对银企合作的程度与效果无从评价。缺乏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一致的征信、评信体系。曾有一个企业,在甲银行评级为三个A,在乙银行评级就剩下一个A了,厂长很不理解。

  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在银企联手推介会上,“大家评价”、“专家评价”。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银行行长,围绕企业和项目共同讨论,共同评价,做第一轮筛选、把第一道关。通过共同论证,使企业对自身项目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银行拿到了对企业、对项目第一手的专业的参考性意见,同时也拉近了银企双方距离,使大家有了共同语言。

  下一步,准备与信用管理公司一道,结合内部征信进行公开征信,将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您想得到银行贷款吗,请先建立起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把企业信用工作往厂长“心”里做,往“实”里做,才能见效。

  八难在机制

  1、很多银行跟国有企业谈起贷款,先问“改制与否”。改制,成了银企合作的第一要素。的确,改制后的企业,机制更灵活,产权多元化,效率会更高,有人负责了,银行更放心了。企业经营者对项目的把握不是官本位,而是看这个项目与企业的发展前景、长远利益是否吻合。但改制后的企业也不可能一切全都到位。机制需要时间来营造、来磨合、来创造。

  2、银行也有机制不活的问题。是不是真正市场化、企业化的银行内部运转是否灵活,对市场的反映是否准确、敏感,对企业的服务是否按市场化规则,这同样有机制的问题。需要营造一种敢于灵活运用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做出快速反应的机制,以更多的积极性产生更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

  。能动的运用、灵活的把握、大胆的创新,不论对企业、对银行还是对服务机构都是一次考验。

  九难在舆论

  现在争论贷款“难”的问题多在金融界和企业界里,还远没有在新闻界、在舆论层面对这个问题引出“今日话题”,做出“深度报道”。迫切需要以舆论热点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使我们众多中小企业在争论中,既亮开嗓门说心里话,又伏下身子解决自身素质问题。

  争论是为了争出一个说法,争出一批见实效的范例,更是为了争出一个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十难在研究

  现在社会上研究知名大企业的多,研究“进入500强”的多,但对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研究得太少。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需要实践的探索,更需要理论的研究。围绕难点问题,深入解剖麻雀,现状如何、症结何在、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某种尝试、产生出某种火花或曙光、值得总结发扬的是什么,再把它提升到理论上去,以理论支撑,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走出几条成功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模式,为这个“世界性的话题”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答案。

转自:中国金融网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