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找到正确的“抠”道

 2007-03-29 8:34:22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抠”时,意思是指他吝啬、小气,不够大方。一个很会“抠”的人时常会因“抠”得来的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而不会看到自己在朋友、同事、生意伙伴眼中所产生负面形象,以及可能由此丧失的信誉、好感和进一步合作的机会。而当我们说一个企业很“抠”时,往往是说其牺牲员工应有福利去谋求血汗资本,企业不恰当的“抠”法往往使内部员工不满意、令外部合作伙伴存质疑之心、也使消费者心生反感。如果一个“抠”人是因为眼光短浅而“抠”,那么企业则是由于战略失误或领导思维的偏差而走上一条险恶“抠”途。 

  “抠”病的根源 

  如何在“抠”与节俭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平衡路径,是许多企业特别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所一直探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在“抠”法上的大相径庭,使得效果截然不同:有些企业的“抠”,不仅失却民心,而且损坏了企业的美誉度;而另一类企业的“抠”,是以简化流程、压缩不必要开支为导向,这种“抠”不仅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而且也赢得内外部人员的一致支持。 

  对于压缩成本,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做法,“抠”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抠培训:为了节省经营成本或者延长员工工作时间,一些企业会将原本许诺给员工的培训机会取消,如入职前的技能培训、员工个人发展的能力培训等等。而“抠”掉培训成本的直接结果往往是使得员工无法提高生产效果,变成机械式的“劳动工具”。 

  抠福利:员工福利与员工薪酬一样属于员工收入组成部分,只是福利相对隐性,员工往往对其关注度较弱,这也使得一些责任感缺失的企业可以从中下手——“抠”掉这部分属于员工收入,如取消应有的加班费、补休、或其他餐饮、通讯费的补助等。“抠”掉福利的结果会使员工失去工作的安全感,降低工作的满意度,最终造成员工流动率的加大。 

  抠日常工作支出:有些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尽最大可能“抠”掉日常工作的开支:如给员工配备老旧的电脑、租赁交通不便但租金低廉的工作场所、限制员工一些应有的出差条件等等。这种对日常工作开支的无理由“抠”法往往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与节俭一样,“抠”同样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性。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节俭是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而为未来发展积聚资本,是一种美德;而“抠”则却是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是什么令一家企业走上险恶的“抠”途呢?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领导人思维习惯的误区。一些企业的领导人,特别是白手起家的小私营企业主,由于整个企业是他一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通过努力建立起来的,他自然而然会将企业的一切看作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企业每花出去的一分钱、在员工身上多支出的每一笔费用,都好像割了他身上肉上一样,会让他坐立不安。这种领导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希望企业只有收入,不用支出,能省则省,能“抠”则“抠”——珠三角地区大量的私人资本生产制造企业属于此类。 

  企业管理战略的偏差。不少企业都奉行“节源开流”的管理思想:比如复印纸必须使用两面、公司员工喝水必须自带水杯、限制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等等,这些举措许多业界大企业如柯达公司等都是如此提倡并实践,这并没有什么错。 

  可惜,有些企业在执行“节源开流”时更多是侧重节源,并且将“节源”发挥到极致,可以省的都省下来,一些不能省的也通过各种方式“抠”下来——在企业管理战略中,省下一分开支就是多一分利润。其实,这种战略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如果企业“抠”员工必要培训费用,那么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技能必然无法提升;如果企业“抠”下内部必要的文化活动费用,必然造成公司死气沉沉失去活力。

这些不一而足的“抠”法,我们在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身上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蛛丝马迹。 

  竞争压迫的结果。在某些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求得更佳的竞争优势。优秀的企业会通过改进生产设备、优化资源要素、提升员工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而差劣的企业则只会通过压榨员工工资、剥夺员工应有福利或者降低客户服务质量等方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后者的做法短时间内或许能起来一定效果——企业在员工或客户身上支出的费用少了,所以企业获取的利润就相应高了。而长远的角度看,由于压榨你的员工,必然造成员工的不满,他们会将对企业的不满转嫁到对待客户上,从而令客户流失率升高。而降低客户服务质量无疑更是直接造成大面积客户流失的导火线——一名对企业不满的客户,会将他的不满告诉十名潜在的客户。 

  “抠”法有道:沃尔玛的启示 

  作为世界最大的仓储式零售商,沃尔玛在成本控制上举世闻名,也成为其几十年来为何能够不断盈利、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除了严格挑选低价格高质量的供应商,保证进货成本沃尔玛超低的经营成本之外,沃尔玛在内部管理上成本控制也是成绩斐然。 

  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已经成为沃尔玛的管理理念之一,奢侈浪费绝对是被禁止的。沃尔玛的CEO开的只是一辆大众公司的甲壳虫,而且为了省钱,出差时他还跟别人合住过一个客房。在沃尔玛办公大厅随处可见“打17909,长话可省钱”的提示;在沃尔玛采集样品的窗口,赫然写着“标签不可作他用”的提醒;在沃尔玛简朴如大卖场的办公楼里,员工不止一次地被告知,出去开会记住要把公司发的笔带回来,因为笔是要以旧换新的。在公司高层身体力行的榜样下,其他员工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遵守工作中节约一切不必要开支的规定,而这种管理者与员工日积月累的“节俭”也使得沃尔玛成为世界上成本控制最出色的企业之一。 

  与管理成本“抠”法相对应,沃尔玛在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以及对既有人才的培训和安置上却是非常慷慨:沃尔玛为员工制订了培训与发展计划,让员工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迎接工作中的挑战。虽然这些培训会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但沃尔玛仍然舍得投入,因为聪明的沃尔玛看重的是长久投资带来的丰厚回报。 

  而对于全球规模最大的速递运输公司UPS,对于企业管理中“抠”同样有不一样的看法——员工是公司的资产还是成本?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回答。如果将员工定位于成本,那么企业要尽一切可能降低关于员工的福利或其他收入以压缩成本。而联邦快递把员工定位成公司的资产,投资就可以升值。这种投资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薪水和福利上,还体现在沟通上、培训上、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上等等,这些“投资”组合起来使员工从“生产成本”变成了“生产产出”。 

  对此,联邦快递提出业界著名公式:P-S-P即员工(People)、服务(Service)、利润(Profit),它的内涵是:如果我们关心我们的员工,他们就能为客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而满意度高的客户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业务,从而带来效益。这份效益再分享给我们的员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创造了员工、客户和公司之间的三赢局面。在员工满意、效率提高的背景下,有效推进了联邦快递一向秉持留住客户、降低开拓成本的“抠”理念。 

  将员工当作资产,而联邦快递则将成本控制重点放在于生产流程改善、货物中转方式效率提高等方面上。通过引入最新技术协助、不断研究最具效率的工作方式,以此达到降低工作成本的目的,而联邦快递30多年的发展证明了这种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当我们研究许多基业常青的优秀企业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企业会从许多方面节约出不必要开支,而绝对不会“抠”对员工管理上应有的支出。

无论是诺基亚的“以人为本”、摩托罗拉的“对人永远的尊重”、可口可乐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产”,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是真正将员工当作一起成长的伙伴、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产,企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优秀企业的“抠”法,不仅仅是为了节省生产成本,许多时候也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之道: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为了做到让票价具有竞争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砍掉一些没有竞争力的航线、简化飞机的餐饮内容、采用电脑联网方式售票等,使得西南航空成为最具效率航空公司。而西南航空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理念使得企业获得最广泛的民意支持。在美国航空公司中,西南航空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是最高的,顾客的投诉率是最低的,而公司的盈利率是最高的——在“抠”与“不抠”之间,西南航空毫无疑问是最出色的平衡者。 

  企业的品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最主要就来自员工与客户——有满意的员工才能有满意的客户,有客户的满意,企业才能获得持续不断地发展动力,从而建立自己稳固的品牌形象。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