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出口贸易形势年报

贸易和济街 2022-03-08 16:19:53   

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6.05万亿美元,接连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其中出口总额达到3.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9.9%,但“三缺”(缺芯、缺柜、缺工)、“四高”(运费、原材料成本、能源价格、人民币汇率上升)现象对过去一个阶段的外贸挑战巨大。开门红方面,海关总署公告2022年1-2月我国出口5447亿美元,增长16.3%,略超市场预期,但考虑2021年高基数影响和订单下滑预期,2022年稳外贸压力仍然较大。


此次为和济贸易信用研究中心连续第二年为大家发布中国出口贸易形势春季版报告,共分为上篇“2021年中国出口贸易形势10点观察”和下篇“2022年中国出口贸易形势10大判断”,寄望为广大外贸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报告除中心实地调研外,还包含联合国贸发办公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数据,对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文较长,对仅关心本年预测的朋友可下拉至文章中部开始阅读。

Part I :2021中国出口贸易10点观察

1、中国出口贡献加速向自东向西迁移
2021年,外贸出口保持区域全局性增长,但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速加速超越东部沿海省份,实现近五年来最高位,在出口超200亿美元省份中,山西(+67%)、陕西(+43%)、安徽(+39%)、湖北(+39%)、湖南(+36%)、江西(+35%)等中西部省份领跑全国出口榜单,传统出口强省(超4000亿美元俱乐部)的广东(+25%)、江苏(+27%)、浙江(28%)跑输全国大盘,疫情阻隔了低端制造向境外低成本地区单向漂移的速度,但加剧了向内陆地区转移的速度。

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版图

中西部地区外贸日益活跃,外贸区域布局也更趋协调。第一方面,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发改委2月19日发布的消息,中欧班列全年开行超1.5万列,同比增长22%。第二方面,电子设备制造业对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增长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第三方面,中西部高水平开放平台(综合保税区)拉动作用明显,企业扩厂投资力度持续增大。

2、人民币单边对美元升值,连续走出外贸增长负相关行情
2021年,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24种货币中为数不多对美元保持增长的货币。这主要是受国内外供求关系的影响,反映了出口强劲增长、贸易大顺差背景下的人民币独立表现行情。

回看过去五年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增长的关系,两者连续多年“默契”走出负相关行情,可惜企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3、民营主体受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模式带动增长领先

根据海关总署1月14日在2021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信息,2021年我国外贸经营主体活力继续增强,民营企业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进出口19万亿元,增长26.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8.6%,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58.2%,非公外贸增速显著跑赢国有企业。民营贸易高速增长的背后与新业态发展密不可分。


外贸发展新动能不断激发。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分别增长了24.3%、26.4%和57.7%。在新兴贸易业态方面,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1、跨境电商方面。根据海关总署2021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1.44万亿,同比增长24.5%,占同期出口总值的6.6%,但2021年出口增速较2020年下滑近16%。

2、市场采购方面。根据海关总署2021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随着全国市场采购试点的扩大,2021年我国市场采购出口9303.9亿元,增长32.1%,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3%。

4、多国贸易顺逆差创历史新高
发达经济体在这一轮环境中,进口依赖度明显增强。美国、法国贸易逆差在2021年再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8591亿美元和850亿欧元。英国自2020年实现顺差后,再次进入逆差区间的288亿英镑,回到历史高位。作为传统制造强国的德国虽然一直创造顺差,但明显自高位回落近20%顺差。

受到大宗产品和能源价格上涨,资源类出口为主国家贸易顺差来到高位。澳大利亚顺差再创新高,达到1231亿澳元。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实现V型反转,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901亿美元、614亿美元和66亿加元。

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两级分化严重。得益于疫情管控和供应链畅通,中国2021年贸易顺差达到历史新高6764亿美元,而印度和日本的供应链恢复情况较差,且高度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进口,逆差趋势抬头。墨西哥虽然是石油出口大国,但其国内并不加工生产燃料(汽油和柴油),反而需要从美国进口,故同样跌入贸易逆差。

5、新兴市场恢复跑赢发达市场
随着新冠疫苗的不断普及,新冠疫情对健康的威胁已经明显减弱,可以看到2021年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出口增速更为明显,这与202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为领头羊的局面完全相反。

新兴市场接棒发达市场,成为支撑2021年外贸出口增长的显性力量。

6、海外投资虽强劲反弹,但增长主要来自于跨境并购

1月,根据UNCTAD发布的《投资趋势监测》显示,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强劲反弹,相较2020年的9290亿美元增加77%至1.65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但是不同经济体之间恢复情况差异巨大,流入发达市场的投资达到777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9%;流入发展中市场的金额虽然达到了8700亿美元,但是同比增长只有30%,而以上增长基本受跨国并购增长带动。


受疫情影响,绿地投资(新增项目投资)仍同比下滑1%,疫情发生两年,新项目投资反弹仍十分缓慢,投资者对新增产业投资尤其是工厂投资仍信心不足。

不平衡的全球投资反弹(UNCTAD)

细分来看,欧洲和北美成为受惠最多的地区,其中欧洲超过80%的增长来自于投资渠道资金流动的波动,流入美国的资金增加了114%,但基本受跨境并购增长驱动。中国在上年高基数的情况下也实现了20%的增长,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790亿美元。

从中国对外投资的数据来看,2021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同样,中国对外投资的大头主要是海外并购,总额达570亿美元。

7、提价和需求上升是拉动出口的两大关键
2021年我国出口实现高增长,出口商品提价和海外需求的上升是拉动出口高增长的两大关键因素。对于很多出口商品而言,相较出口数量的增长,由价格带动的出口金额增长则更为显著。以家用电器为例,2021年出货量增速(+10.10%)明显跑输出口金额(+22.30%)增长。

如果以全口径产品来看,2021年出口数量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出口价格指数不断提升,这表明出口高增长受较大比例价格因素拉动。

其次,2021年出口高增速也跟目的国进口需求旺盛强关联。比如12月美国进口绝对值就到达了前所未有的3000亿美元,欧盟的进口绝对值也超过了2400亿美元,均远超疫情前最高水平。

8、出口企业未能从价格上涨中受益
2021年2月以来,原材料开始进入涨价通道,并且涨幅逐步扩大,企业一时无法通过涨价消化成本,不过上半年人民币一度贬值至全年最低点的6.57,对冲了一部分的原材料涨价的不利因素,出口利润保持同步增长。

进入下半年以后,原材料价格涨幅扩大,同时人民币进入持续快速升值通道,企业开始承受双重压力,企业利润同比下滑,陷入“量增不增利”的困境。

下图的阴影部分为剔除汇率和成本以后的价格同比变动情况,全年来看,出口企业通过涨价只能勉强抵消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涨价的不利影响,溢价能力较2020年明显下滑。

9、供应链压力持续全年

2021年全年供应链面临高压。一方面海运价格持续飙升,年内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上涨2.5倍,美、欧、澳新等主要航线运价指数普遍增长两倍以上。


另一方面供应端的集装箱和仓位短缺,海外需求端的集卡运力不足,港口拥堵,严重影响商品流通周期。根据和济贸易信用研究中心近期对海外买方的采访了解,美国买方的季节性产品,普遍延期在1个月以上,俄罗斯的情况更加夸张,原本40-45天的周期,延长至2个月以上。


2022年供应链的压力仍在持续,自21年Q4运费价格回落后,22年初运费价格又有抬头趋势。根据高盛对全球主要经理人的调研,2022年企业最担心的宏观经济风险因素中,通胀及供应链危机压倒加息风险成为最大关切。

10、全球贸易信用环境创十年来最佳
得益于各国强劲的逆周期货币和财政政策,全球信用环境反倒创下十年最佳。以美国为例,2021年美国破产申请案件总计41.33万起(包括商业和非商业),相较2020年的54.41万起,同比减少24%,比疫情前2019年的64.18万起更是大幅减少,处于近10年来最低水平。

从企业申请破产的数量来看,情况保持一致。

观察其他主要市场的数据,情况基本保持一致,2021年的破产数量都处于近10年的最低水平。但是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进入2022年以来,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破产数量开始有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英国的破产数量已经回到高位。

Part II :2022出口形势10大判断

1、支撑出口增长的动能正在减弱,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局面

受发达经济体货币转“鹰”抑制总需求、海外制造供给恢复提升、临时性驱动订单消退等多方面因素冲击,2022年出口面临更大增长压力,但通胀引发的价格转让和需求回落而不是探底将支撑贸易韧性,全年出口料不会出现负增长局面。


2021年全球GDP增速达到5.9%,全球经济回暖带来的需求增长有效支撑了我国的出口。但是1月,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相较2021年10月的预测低了0.5%,其中八成因素为担心中美两国经济增长不及预期。

以发达市场为例,疫情到来后,经济有保障的欧美人,因为疫情无法在休闲和旅行上花钱;而低收入者,则因为担心个人财务出问题而刻意减少了花费,这都使得储蓄率在疫情期间明显上升。根据IMF的预测,欧美的储蓄率都将在2022年继续保持增长,这一增长的势头可能将持续到2026年。

储蓄的增加将挤占消费的空间,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来到了近10年的最低点,欧洲和日本的信心指数也处于明显的下行通道。为了应对美元即将到来的加息,同时抑制通货膨胀的势头,已有部分国家从2020年就开始进入加息通道,这势必会进一步削弱本国的消费热情。

但是通过对比美国库存和中国产成品的同比变化情况,我们发现到2021年底,虽然美国的库存同比增速达到10.49%,接近近20年的历史高点,但图中显示该增速仍未探顶。而从历史来看,美国库存的变化情况是我国工业产成品变化的先行指标,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内我国的企业还将处于补库存阶段。

鉴于新兴市场自去年始已赶上发达市场复苏节奏,中心认为我国出口增速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到上半年继续保持在一个可观水平,随后逐步回落,呈现一季度高,二季度略盈,三四季度持平的全年走势。考虑通胀因素支撑,全年出口预计增长6.7%左右,跑赢WTO预测的全球4.7%贸易增速2个百分点。

2、非耐用品出口增速>耐用品增速
疫情以前,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出口数量指数基本保持一致。疫情爆发以后耐用品出口数量明显超过非耐用品,到了2020年底,非耐用品出口增速开始赶超并趋于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耐用品出口增速回落,走势出现反转,非耐用品的出口数量指数已持续高于耐用品。

从行业角度回顾2021年的出口情况,以肥料、玩具、鞋靴为代表的非耐用品出口同比增速实现大翻盘,均超过了20%,超过大部分的耐用品。在耐用品中,除了受新能源汽车出口提振的汽车外,增幅扩大均不明显,根据中心走访了解到,家用电器等耐用品企业自2021年Q4即已进入订单回落期。

从需求端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超过6成是耐用品。疫情爆发后,美国居民的个人收入依靠高额补贴不降反升,长时间的居家极大刺激了耐用品的消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耐用品的消费增速已经开始大幅回落。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预期对耐用品消费影响持续增大。

从供需两端的情况来看,中心预计今年非耐用品出口增速明显跑赢耐用品。

3、西方市场消费增速>制造增速难以为继
西方国家的消费支出和制造业水平均已超过或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疫情的影响也正逐渐褪去。

在2021年以来的这轮行情中,西方国家消费的增速明显高于制造业增速,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高于制造业。但从两者变动的趋势看,预测2022年西方国家消费增速>制造业增速的局面将难以为继。

首先,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从2021年4季度开始,美国和欧元区的零售额已开始出现下滑。

其次,美国的零售商库存量对应地在4季度显著抬升,库存销售比同趋势提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零售销售下滑的征兆。

这其实也正好验证了和济中心近期在走访企业中发现的现象,有出口灯具的企业表示自开年以来已经接待了8波工厂的来访,这在去年是不可想象的。

4、新兴市场贸易增速值得期待,预判出口增速新兴市场>美国>欧洲
从IMF预测的GDP增长率看,新兴市场的增长仍将高于欧美,且增长率的差距将逐步扩大,这反映出新兴市场从疫情中开始逐步加速恢复。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业水平也正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预计我国对新兴市场中间产品及原材料的出口将进一步扩大,故预判出口新兴市场的形势将优于欧美。

但相比较美国和欧元区的GDP增长率来看,欧元区经济复苏节奏持续落后于美国,同时由下图也可以看到,欧元区的消费支出虽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恢复程度远落后于美国。

中心预判2022年出口形势新兴市场>美国>欧元区。

5、疫情无法阻隔东盟成为更重要的贸易枢纽
2022年东盟国家产能持续修复,目前已接近疫情前水平,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将逐渐减弱。

东盟国家的出口金额走势与PMI走势基本吻合。2020年Q1受疫情况影响,东盟国家PMI急剧爆跌,反映在出口也同样出现暴跌;此后伴随产能的逐步恢复,出口同步增长,直至21年又有一波回落。21年Q4开始,东盟主要国家的PMI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预计2022年出口形势将继续向好。

而随着RCEP的落地,东盟国家内部贸易一体化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各主要国家的进口金额或将进一步提升。如下图所示,泰国、越南、印尼等国的进口金额增长明显。

此外,东盟国家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CEP的生效也有望进一步加速要素区域内的更合理配置并拉动我国对东盟国家贸易总额的进一步增长。
中心判断疫情无碍东盟成为更重要的贸易枢纽。

6、新兴市场不会迎来大面积债务潮

IMF预计2021年世界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为97.8%,高于2019年14.2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偿债压力上升,特别是G20缓债安排到期,债务违约风险或将增加。该缓债协议到期后,债务国必须在未来6年内全额偿还全部债务。


我们通过复盘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新兴市场危机,从中发现了一个规律:美元升值与加息周期并行才会出现新兴市场危机。当然,新兴市场的内在因素如外债过高、资源依赖过高等才是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然,新兴市场的内在因素如外债过高、资源依赖过高等才是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挑选了巴西、墨西哥等9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来分析相应的指标。从下面几张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巴西、土耳其、埃及的经常账户为逆差,且在5%的安全值以内,其他国家均保持了一定的造血能力。

外债存量占GNI比重除了土耳其、阿根廷以外均低于50%。

除了土耳其、阿根廷的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高于100%,其他国家均在50%、甚至30%以内。整体来看,除了土耳其、阿根廷以外,多数新兴国家外债风险指标相对于 2008年金融危机和历次新兴危机时的水位偏低。

虽然美联储加息在即,但是通过多次预期管理,市场已经提前消化加息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在经济恢复的巨大压力下,加息幅度料将不及之前几次。部分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大规模外流和预防通胀已经提前开始加息。与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的实干鹰派相比,美联储的态度就显得过于暧昧,而且随着中期选举临近,美股下跌不休,美联储转鸽的概率也属较大。

中心认为本轮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有限,而且新兴市场的指标相对健康,债务风险可控,但仍需关注土耳其、阿根廷等高负债国家的风险动态。


7、受供应链紊乱、资金压占影响,全球中小买方风险显著抬升

受供应链紊乱资金压占影响,2022年全球信用风险正在攀升。海运费在上年第四季度略有回落后,今年年初重新反弹至历史高位。VesselsValue(全球知名的航空和海事行业领先的在线估值和市场情报提供商)首席贸易分析师Charlotte Cook预测,船舶积压至少会延续到2022年第二季度。


中心预判,2022年供应链压力仍将持续,而由供应链紊乱导致的资金压力将传导并提高全球中小买方违约风险,要么延长供应商付款,要么屡发货款拖欠。


8、俄乌战争抬升全球性政治风险

俄乌战争引爆的政治风险已无需赘述,与此同时它将关系到一系列欧洲地缘政治走向和全球经贸运营。法国将于2022年4月和6月进行总统和议会选举,继德国之后,法国选举将对欧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法国当局项下民粹势力获得更大话语权,可能对欧盟一体化造成严重冲击,欧盟战略自主性将受到重大考验。


随着2022年的到来,英国和欧盟围绕《北爱尔兰协议》(NIP)展开的谈判日益紧张。《北爱尔兰协议》旨在保持开放的陆地边界和封闭的关税同盟。欧盟表示,如果英国暂停《NIP》,将采取惩罚性贸易措施,这有可能引发英国和欧盟的贸易战。


美国仍在评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和谈中方承诺清单执行情况,不排除新版301调查的可能。


土耳其央行不顾高通胀采取降息措施,这导致了土耳其当地失业率居高不下,与通胀不断走高相伴随的是土耳其货币里拉遭遇严重的贬值危机。里拉一路贬值,从年初的1美元兑7.23里拉到年底1美元兑13.3里拉,贬值达45%。土耳其现任总统埃尔多安希望降息能够降低通胀,并带来高投资、高就业和高出口,从而以此获得2023年的总统连任,但这项经济政策与传统加息抑制通胀相背而行,执行结果风险很高。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日趋严峻,极端洪涝、干旱和台风等灾害可能更加频繁,这不但破坏生产生活秩序,还加剧了人道主义困境,极度贫困地区政局稳定性将面临更多考验。

9、加息无助于解决通胀难题,通胀预警贯穿全年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美国1月份CPI同比上涨达到7.5%,增速再次加快,创下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剔除能源和食品后,核心CPI同比增速达到6%,同样也创下40年的最高水平。


细看美国CPI的主要构成,能源、交通运输和商品(不含食品和能源)的上涨幅度跑赢大盘,尤其是能源的大幅上涨,不论是直接拉动以及对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间接拉动,成了拉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1月份,欧盟CPI当月同比增幅达到5.3%,虽然较美国缓和,但是同样创下欧盟创立以来的新高。从CPI的构成来看,情况与美国基本一致。

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原油价格一度突破120美元/桶大关,创下近7年的新高,而且上涨势头明显。当前全球原油产能仍处于受限状态:1、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升级,推升了国际市场对原油供给的担忧情绪;2、近期举行的OPEC+会议决定维持40万桶/日的增产计划不变,增产幅度有限。在可预见的未来,能源仍将成为导致通胀的主要因素。

除了能源和交通,欧美都面临商品价格涨幅跑赢大盘的局面,但是随着中国深度推进“碳达峰”进程,以及国际运价持续居高不下,商品价格将大概率保持上涨势头,输入型通胀难以避免。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供应大于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虽然也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但是其主要目标在于救市,货币大部分流入了金融市场,流入实体经济的相对有限,而且加之中国天量价廉物美商品的供应,使得美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困扰。


但是在疫情爆发以来,“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下的货币除了一部分进入资本市场,大量直接注入到了实体经济中,导致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暴涨,同时叠加了供应链问题,导致货物供给跟不上需求,从根本上造成了如此失控的通胀局面。


虽然美联储加息在即,但是中心认为,加息只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而无益于降低实体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面对7.5%的通胀,不论是加25或者50个bp,都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当下更重要的工作是调整全社会的通胀预期,尽量防止出现工资和通胀螺旋,短期绝对通胀水平的回落,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10、减碳运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影响或将提速
减碳运动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其中已经实现的有2个国家,已立法的有7个国家,立法中的有4个国家,已政策宣示的有12个国家。

首当其冲的是能源领域。以煤炭为例,作为传统能源,煤炭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发电能源,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需求一直在增长。南非、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煤电比例非常高,煤炭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对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除了煤炭之外,运动式减碳带来了能源及上游领域供给普遍收缩,由此引发的通胀风险也是出口企业应关注的问题。

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部分国家担心别国对碳排放政策的宽松会导致本国生产基地的外流,“碳关税”一词也由此被探讨。碳关税,也称边境调节税,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针对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提出应当针对来自美国的进口产品征求“碳关税”:如A国认为B国对碳排放政策宽松,在进口B国产品时将加收碳关税;反之,A国出口产品至B国时,将对本国出口商进行碳关税退税。
中心将“碳关税”列入中长期宏观政策风险观察。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