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美元促使国际经济降低对石油依赖度

 2006-11-01 14:17:28   
中东产油国正积极为后石油时代做准备
  在原油价格飞涨的21世纪,石油输出国可谓春风得意。尤其是中东地区产油国,近年来受益于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依靠大幅度增加的石油美元,推动经济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据BP统计,2005年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的石油产量,比2004年增长了4.5%,达到了每天1850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22.8%,占出口总量的40%。其中,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联酋这些欧佩克成员国的产量,超过了年度产量配额,而巴林和阿曼则由于老油田开发多年而出现大幅减产。又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的石油收入,由2002年的1752亿美元,上升至4117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由2004年的1800亿美元,大幅度增加至3200亿美元,比1998年的610亿美元增加4.2倍。2005年这6个国家名义GDP达6090亿美元,与2001年的3300亿美元相比,4年间增长了85%,人均GDP从不到11000美元,增加到17000美元。2005年这些国家GDP实际增长率为6.8%。其中,阿联酋高达8.5%,卡塔尔为8%,沙特为6.5%。但中东产油国经济对石油产业依存度较高,科威特、沙特分别高达93%、87%,阿联酋产业多元化相对较好,也达40%。
  然而,庞大的石油财富,让各大产油国有些担心。两年前,一位阿拉伯王子针对高油价,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铁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铁用完了,石油时代的终结,也可能发生在石油采光之前”。
  如果油价持续居高不下,人们就会减少石油消费,加快寻找替代能源,石油时代的结束,也就不远了。同时,中东地区是少数几个人口仍在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今后10年将每年增加数百万人口,对食品、住房、教育、就业等补贴资金投入的需求压力,与日俱增。因此,高油价并没有让石油输出大国高枕无忧,他们纷纷寻找新产业,为“后石油时代”做准备。现在,中东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在石油天然气以外的领域,扩大发展,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及早改变国民经济对油气产业过度依赖的局面。
  沙特是世界上石油资源、产量及出口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沙特拥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36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2%;石油产量5.262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3.5%;出口石油4.39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3.3%。沙特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3%。近年来,沙特政府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除把赚来的巨额财富,继续投入到能源产业,包括石油开采、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以利用当前的高油价,继续获取更多的石油美元外,还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钢铁、炼铝、水泥、海水淡化、电力、农业和服务业等非石油产业,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已有所改观。
  在石油美元的强劲推动下,近年来海湾地区的股票市场上,无论市场资本量还是交易额,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有关金融研究机构统计: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企业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股票发行额已达146.9亿美元,超过前年同期的4倍以上;在所有融资项目中,阿联酋以36%的占有率位居首位,沙特、科威特分别以27%、18%的比例,紧随其后。
  股票发行额的激增,加快了海湾企业对外投资的力度和并购扩张进程,从股市上募集的巨额资金,已成为充实当地企业并购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据当地金融专家分析:海湾地区并购活动数量与并购总金额的综合年增长率,将比过去5年分别增长30%和35%,并将在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初,持续升高。而且海湾公司国际并购活动的高涨,也对当地股市的蓬勃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买新飞机,建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大兴土木修建高档酒店、大型商场和私人豪宅,用石油美元打造旅游业,已经成为中东产油国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海湾国家正在利用巨额石油美元,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中东建筑热。石油收益正在减少的阿联酋,制定了多样化战略,以吸引富有石油的邻国投资,自2004年之后,公布了3120亿美元的建筑计划。同期,沙特公布了2500亿美元的工程计划。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和阿曼,都在奋起直追。海湾合作委员会已公布今后10年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卡塔尔政府白手起家,先是成立卡塔尔航空公司,订购大批飞机,然后又新建机场。据有关报道,卡塔尔规划中的国际机场设计的客流量,达每年5000万人次,比北京首都机场的年客流量,还多1000多万人次。卡塔尔机场工程共分为三期,其中一期工程预算就达20亿美元。卡塔尔政府部门负责人不久前还称,准备投资150亿美元,实施一项建设计划,包括投资数十亿美元的珍珠岛填海项目、伊斯兰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等,目标是要把卡塔尔建设成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如果说卡塔尔发展旅游业,尚属未雨绸缪之举,那么阿联酋的七个酋长国之一的迪拜,发展多元化经济则是迫不及待。
  1970~1980年代,迪拜还处于石油生产的黄金时代,如今石油产量却仅能勉强满足自身需要,目前石油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足1/10,已经步入“后石油时代”。因此,近几年来,迪拜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贸易、旅游、房地产等非石油产业,其中在信息产业方面,迪拜的因特城已吸引了微软、惠普、华为等400多家高科技企业入驻,被称为中东的硅谷;迪拜的转口贸易,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名列世界第三,已成为中东地区的贸易中心;迪拜豪华的旅游设施、如世界上惟一的七星级饭店“阿拉伯塔”和众多的会议展览活动,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2003年迪拜的游客数量,甚至一度超过旅游王国埃及。
  石油财富暴涨,也随之带动了石油输出国对外投资的强劲增长,海湾国家纷纷将巨额石油美元转投其他产业,或积极收购海外资产。除阿联酋迪拜屡屡传出并购新闻外,科威特移动通信巨头拜尔电信公司,也于今年4月获得了阿尔及利亚移动通信公司65%的股权。而沙特“王国控股公司”,则与美国一家公司共同出资39亿美元,联手收购了加拿大著名酒店管理企业———费尔蒙特酒店与度假村公司。这表明海湾地区正在掀起一股新的国际并购热潮。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政府所属的迪拜国际资本公司前不久宣布:将投资12.5亿美元,收购英国著名经济型酒店连锁企业———旅游饭店公司。此举成为该公司于去年斥资15亿美元、收购英国伦敦著名蜡像博物馆和主题公园连锁运营商杜莎集团,以及今年3月迪拜世界港口公司斥资68亿美元、收购英国最大的港口营运商半岛东方航运公司之后,迪拜商界传出的又一跨国并购大手笔。据悉,这项并购交易,预计将在今年9月底完成。届时,旅游饭店公司现有管理团队,仍将继续经营该饭店公司旗下近300家“travelodge”品牌廉价连锁酒店。
  迪拜国际资本公司此番斥巨资实施该项并购,主要是看好英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发展潜力、以及英国旅游饭店自身的品牌效应。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今年5月发表的报告,英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营业额有望在年内翻一番。
  作为英国第二大廉价连锁酒店,旅游饭店公司目前共有分店291家。其中,英国本土279家,其余则分布在爱尔兰和西班牙。旅游饭店公司高层认为,海湾石油美元的强力介入和支持,将有助于英国经济型酒店市场运行更趋成熟化,旅游饭店公司也有望成为伦敦最大的经济型酒店运营商。
  目前,拥有巨额石油美元的中东产油国对华投资也由冷变热。
  截至2005年底,中东国家来华投资项目累计1067个,合同外资15.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亿美元,不足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千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以政府贷款形式而非金融手段进行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石油开采等相关能源以及基础建设领域。
  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一直吸引着富有的中东投资者。尤其是在“9·11”事件后,中东国家意识到在美国、欧洲的投资,并不安全,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在逐步开放市场,投资机会越来越多。现在中东投资者已在华扩大投资领域,逐步涉足金融、电信、房地产等行业。2005年9月,科威特成立了中东地区首家专门以对华业务为主的投资公司,即科威特中国投资公司;2006年7月,中国建行上市时,中东地区各大基金机构争相购买原始股;2006年2月,巴林和中国中信集团成立了1亿美元的伊斯兰基金,将用于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
  由此可见,来自中东的石油美元,在中国投资已出现了一股热潮,预计今后还将源源不断。
  非欧佩克产油国经济已发生明显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持续攀升,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大国如俄罗斯、挪威等也获益良多,不仅赚取了大量的石油美元,而且依靠巨额石油财富,使其本国经济发生了明显变化。
  对于主要依靠石油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俄罗斯,石油美元正在深深地改变着俄罗斯。
  2005年,俄罗斯GDP增长率达6.4%,虽然低于2004年的7.2%,且略低于中国和某些独联体国家,但大大高于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因而俄罗斯成为世界上GDP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经过连续6年的快速增长,2005年俄罗斯GDP比1999年增长了57%,已达21.67万亿卢布,相当于7659亿美元,人均GDP超过5300美元。目前俄罗斯GDP已恢复至1991年的水平,综合国力己今非昔比。之所以俄罗斯经济一直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投资环境的改善,尤其是1999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持续攀升,石油美元不断增加更是突出的因素。
  与此同时,2005年俄罗斯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9%。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70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32%。其中,出口额为2453亿美元,同比增长33.9%;进口额为1251亿美元,同比增长28.5%;贸易顺差达1202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32.5%。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政府财政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以及资源出口税不断增加的条件下,2005年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达到1817亿美元,增长2.8%,占GDP的23.6%。俄罗斯政府财政预算已连续第6年保持盈余,2005年联邦预算盈余占GDP的比重为7.5%,高出2004年3.2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俄罗斯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好转。2005年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约131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创历史最高记录。俄罗斯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全年外汇储备(包括黄金)增加577亿美元,到2005年底已达182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外汇(含黄金)储备跃居全球第四位,仅次于日本、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同年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约131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8.8%,创历史最高记录。大量外汇储备为俄罗斯政府提前偿还外债创造有利条件。2005年俄联邦政府提前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3亿美元和巴黎俱乐部150亿美元的债务,从而使俄罗斯的外债由年初的1141亿美元锐减至868亿美元。
  俄罗斯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2002年,美国、欧盟先后正式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2003年10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一次将俄罗斯主权信誉等级提高了两个级别,由适合投机的BA2级提高到适合投资的BAA3级。美国权威的A.T.科尔尼咨询公司所做的投资信心调查表明,俄罗斯在世界投资吸引力排行榜中的位次已经从2003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6位。
  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是俄罗斯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也是创汇的主要来源。据世界银行统计,原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占俄罗斯GDP的25%。2005年俄罗斯出口原油2.24亿吨,出口成品油9584万吨,出口额分别为761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4.9%和91.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1.0%和13.6%。但俄罗斯财政对能源工业的依赖仍在加重,石油和天然气企业税收占联合预算(中央预算加地方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38%增至51%。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1/3左右。
  俄罗斯目前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均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俄经济的振兴提供了别国无法企及的坚实基础。据报道,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俄罗斯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3%。据BP统计,2005年,俄罗斯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02亿吨,占世界总量的6.2%,居世界第七位;原油产量为4.7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1%,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消费量为1.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4%;出口量为3.4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3.8%。
  为了增加联邦政府可控资源,俄罗斯政府采取司法手段,将尤科斯的核心资产收归国有,同时双管齐下,既采取市场手段,收购大型私有石油公司,又采取行政手段,以国有或国家控股油气公司制约外资公司。2005年9月,俄罗斯邦政府控股的天然气工业公司以131亿美元收购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72.6%的股份,增加石油年开采能力3500万吨,使联邦政府控制的石油开采能力由占总开采量7.5%提高到了30%,总计约1.4亿吨。此外,俄罗斯还采取立法手段,把资源开采审批权收归联邦政府。两年来,俄联邦政府一直在准备新《矿产法》草案,最重要的变化将是把现联邦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共有的油气开采审批权完全收归联邦政府,改“两支笔”为“一支笔”。同时,俄罗斯采取税收手段,把石油超额利润缴入联邦财政。以石油出口税为主建立的稳定基金,除用于应对石油价格下跌对俄经济造成的风险以及提前偿还外债,也是俄实行社会领域改革的资金来源。
  但是,油价持续上涨,石油美元不断增加,俄罗斯要再提高经济发展发展速度,也并非轻而易举,因为这些创纪录的数字加剧了所谓的“荷兰病”症状,俄罗斯经济越来越取决于能源出口,其他领域面临停滞威胁。而“荷兰病”是指20世纪60年代北海油田开发导致荷兰财富迅速增加,荷兰货币大幅度升值,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进而对荷兰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俄罗斯正面临新一轮石油美元大量涌入的威胁,可能会激化本就相当复杂的货币投机局势,导致卢布大幅升值,通货膨胀急剧增加,产品竞争力下降。目前,俄罗斯经济中的“荷兰病”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国家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石油出口。但其“荷兰病”症状并不严重,至少没有发现本币升值时个体领域减少的现象。事实上,“荷兰病”并不可怕,挪威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当年北海油田发现后,国家经济上涨主要是因为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而实现的。挪威开始生产为开采北海大陆架石油所需的新设备,最后向全世界供应开采技术和设备,俄罗斯应当借鉴挪威的先进经验,解决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其他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挪威作为仅拥有460万人口的小国,却是西欧最大产油国,是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的第三大石油出口国。该国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近海石油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据BP统计,2005年挪威拥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0.8%;同年日产原油297万桶,占世界总量的3.5%;出口石油约每天276万桶,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3%。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企,挪威依靠石油出口获得巨额石油美元,经济复苏加快,失业率下降,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挪威原油产量自2001年达到最高水平的日产342万桶以来,连年逐步降低,但其经济发展速度逆势增长。2004年,挪威原油产量比2003年下降了2.1%,其GDP增长率却为3.1%,比2003年的0.4%提高了2.7个百分点,成为自1998年以来连续6年增长最快的年份。尽管2005年挪威原油产量继续大幅度减产,比2004年下降了7.5%;但经济发展仍保持了较高的速度,GDP增长率为2.3%,仅比2004年降低0.8个百分点。2005年,挪威GDP为19038亿克朗,折合3116亿美元;人均GDP为41.3万克朗,折合67594美元。全年挪威失业率仅为3.6%,通货膨胀率为2.3%。
  目前,挪威经济对油气产业依赖程度较高。2004年,挪威原油产量为1.51亿吨,开采天然气803亿立方米;总产值3282亿克朗,占GDP的19.5%。其油气产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仍然过大。出口贸易额占GDP的46%,其中,油气出口额为3114亿克朗,占总出口额的42%。挪威石油收入占财政收支的18.3%。据2005年度的人类发展报告,高居榜首的挪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37670美元,而美国是37562美元。挪威的人均收入指数如此之高,主要还是因为挪威拥有较高的石油产量。截至2005年底,挪威政府拥有的“石油基金”总额已达2186亿美元。
  挪威是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较快,80年代有起有落,90年代初因取消石油生产限额,收入剧增,外贸顺差大幅度增加。受西方经济衰退影响和欧洲货币危机冲击,挪威克朗于1992年实行自由浮动。1993年金融形势开始好转,外贸及对外收支继续呈现顺差。但挪威经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石油收入和福利开支过大等结构性问题,高科技产业投入与产出不足。
  国际经济对石油依赖度进一步降低
  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曾几次冲击世界经济,甚至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历史上,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发生过三次经济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3-1974年,由于阿以冲突,阿拉伯产油国以石油作为武器而集体抬高油价,致使当时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飞涨到12美元,1974年都拜原油(Dubai)平均价格比1973年上涨了268%。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1980年,伊朗爆发革命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每桶石油价格从14美元飞涨到35美元以上,1979年Dubai平均价格比1978年上涨了128%。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国际油价一路飞涨,3个月的时间即从每桶14美元突破到40美元以上,1990年Dubai平均价格比1989年上涨了31%。前两次石油危机危害较大,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危害程度相对要小得多。
  跨入21世纪,特别是自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油价又出现大幅上涨,WTI期货平均价格从2001年的每桶25.93美元跃升至2005年的56.59美元,上涨了118%,比几年前欧佩克设定的预期上限油价高出1倍多;其中,2003年每桶达到31.07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18.8%。2005年下半年以来,又受地缘政治、金融投机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石油期货价格一直越过每桶60美元,甚至一度突破70美元、上冲80美元等历史高位,现仍在持续高位震荡。
  然而,国际经济远不是想象的那么脆弱,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中国等经济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衰退,更谈不上类似20世纪70-80年代的石油危机———第一、二次石油冲击发生时,全球经济不稳定,企业利润急剧减少,投资者信心不足。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3.8%,是近30年以来的最高增长幅度;其中,中国为10.1%,美国为4.2%。2005年,虽然受国际市场高油价的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为3.2%,美国经济也下降至3.5%,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却比2004年略高,达到了10.2%。因此,对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化,经济的敏感性已大大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国际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明显降低。
  现在国际油价虽然名义价格很高,但实际价格并不高。剔除掉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后,当前国际油价远远没有达到头两次石油危机时的水平。1973至2001年间,石油名义价格(Dubai平均价格)从每桶2.83美元提高到22.81美元,增长了706%,而同期实际价格仅增长了63%。因此,石油实际价格涨幅远不如名义价格高。并且,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05年世界GDP总量已达44.98万亿美元,比1971年增加了317%,比2001年增加了约44.5%。又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如果油价在一年内每桶上涨10美元,经济增长率就将下降0.8个百分点。而WTI期货2005年每桶平均价格比2001年增加约20美元,相当于2005年世界GDP增长率下降了1.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在其它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国际油价对世界经济总量影响很小。
  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正在逐年下降。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回落。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在1971年达到45.6%,然后逐渐回落,2000年已降为38.1%,2005年进一步降到36.4%。2005年世界GDP总量比1971年增长317%,石油消费量仅增长61.5%;其中,1996年世界GDP总量比1979年增长49%,石油消费量增长7.4%。即便对于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单位产值消耗石油量在发达国家中属相对较高的美国,石油对其经济的重要性也在下降。2005年美国GDP已达12.45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27.7%,比1979年翻了一番多,但石油消费量仅比当时增加了8.8%。鉴于全球石油资源有限,长远来看,为保证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世界各国已纷纷采取石油替代措施,预计未来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下降。
  石油美元已促使国际经济逐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的30多年以来,世界发达经济体一直在寻求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据统计,2004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创造等量国民财富所需石油比1971年减少约50%。1971年世界每万美元GDP平均消耗石油2.20吨,2000年降为1.18吨,30年间减少约46%。近年来,受国际油价高企的影响,2005年世界每万美元GDP平均消耗石油已降为0.85吨,比2000年下降27%,预计2020年将继续降至0.60吨左右。这主要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使新能源、新材料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柴油、燃料电池等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开始涌现,从而降低了单位产值消耗的石油量。此外,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大幅度上升,占目前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23.5%,今后还将进一步提高;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都相应地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
  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自从上世纪发生了几次石油危机以来,各发达国家政府大力调整能源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政策,从而使抵御石油市场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而且,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服务业已占到主导地位,而高能耗制造业产量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渐降低,因此,油价变动对国际经济的直接影响也越来越小。
  此外,为应对可能面临的石油危机,世界发达国家已建立石油储备。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经合组织决定成立国际能源机构,其目的在于对付欧佩克。其后国际能源机构和各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系统。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石油战略储备已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石油储备的最大好处之一是,在市场低价时购进,不仅可以保证紧急时供应安全,而且可以调节市场。石油战略储备建立后,发达国家曾两次动用石油战略储备,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最近一次动用储备是在2005年9月份石油期货价格超过每桶70美元的时候,国际能源机构和美国等国家先后宣布动用国家石油储备投向市场,油价很快从70美元的高位回落。虽然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而时有起伏,但油价继续大幅攀高的可能性并不大。
  总体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对石油依赖程度正在逐步降低,石油对经济的重要性也在下降,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基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况且油价也不会只升不降。油价过高,各个国家在节约用油、提高用油效率的同时,就会转向替代能源的生产,许多开采成本高的油田、方法又会重新启用,这对以石油出口为主的国家未必是好事。反过来,油价再低也不能低过石油的生产成本,油价最终会向其均衡价格收敛。但对高油价特别是毫无节制的油价持续攀升,终归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坐视不管。毕竟进口油价的不断升高会造成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升高,从而可能引发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这也是美联储一再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美国如此,对其他石油消费大国也是同样道理。因此,随着对高油价的认识不断提高,石油美元将促使国际经济进一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同样,中国经济对石油依赖程度也在逐步降低。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4%,居世界第一位,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平均4.5%的增长速度,以及20个工业化发达国家平均2.5%的增长速度。根据2006年8月2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实数据,2005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183085亿元,折合22355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约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与1978年相比,2005年中国GDP增长了10.31倍;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2.80倍,年均增长率为5.1%;石油消费量增长了2.58倍,年均增长率为4.8%。
  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能源包括石油的消耗水平明显偏高。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石油消耗水平分别为每万美元6.95吨油当量、1.46吨,与2000年相比已分别降低15.3%、22.8%,5年间年均节能率、节油率分别为3.4%、5.3%。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目前中国一次能源、石油消耗水平分别高出1.97倍、0.72倍。这说明中国仍然具有较大的节能、节油潜力。因此,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矛盾,未来中国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节油措施,继续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石油替代产品,以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进一步降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