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

商报网 2012-10-12 16:37:47   

我国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如流通业增加值较小、组织结构层次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等。近3年,以及未来5年~10年,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流通体系将更加完善,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步伐也将加快。

流通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我国对社会经济制度的探索、调整、完善,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和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商业也逐步由流通行业跨越为“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流通业发展轨迹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完成“一改”、“两统”、“三保证”。“一改”是建立在新中国初期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发展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行的是以分配为核心的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两统”是指统购统销、统购包销,是计划体制两项基本的商业政策和商品管理模式,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三保证”是指“两统”流通模式的作用,它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又是国家处在短缺经济、特别是困难的时期不得不采取的流通措施和商业政策,在客观上它虽然起到约束生产、僵化市场的作用,但必须承认在实际生活中它完成了“保证工业生产、保证人民需要、保证公平合理分配”的三大任务。

新中国建立后的后30年实现了“三突破”、“十转变”、“三创新”和“全面放开”。“三突破”中,一是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以管制式分配为主要形式的产品流通体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适度开放式市场调节为主的商品流通体制;二是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理论认识误区,恢复了交换、流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实现价值增值和交换价值的中介地位;三是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狭隘的有形市场观念,构建了需求引导性、产品和服务并重、有形和虚拟并举的市场关系框架。“十转变”包括市场态势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经济形式从国合商业二元结构到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转变;业态从单一业态到多业态发展;商品市场体系形成;服务体系逐步成熟;经营形式渐趋多元;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流通现代化进程加速;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有序;重视食品安全。“三创新”包括流通理论创新、流通管理体制创新和流通制度创新,特别是摒弃了传统的“无流通论”,确立了“流通基础产业论”。“全面放开”指我国零售业从1992年开始试点对外开放,2004年全面对外开放,至今经历了7个阶段。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电子商务业,以及特许经营等生活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大批国内流通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开餐馆、开门店、办市场,或者兼并重组渠道资源等。

流通产业成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我国建国63年以来,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着巨大的制约和影响,这是衡量基础产业的重要标志。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没有好的流通商也就没有好的生产商,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决定着生产。而流通业服务劳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没有效率较高的服务劳动,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

其二,流通业在吸收就业、促进社会分配、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流通业就业人数超过1.3亿人,其中餐饮业经营网点已达40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了2200万人,沐浴企业10万余家,吸纳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家政从业人员达2400万人。

其三,流通业推动我国成为贸易大国。197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558.6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8.6倍,2008年达到10848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8.6倍。至2011年达到18390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69.51%,62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132倍。

其四,流通产业多种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流通领域已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非公有制流通企业所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1978年公有制流通企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占比例为97.8%,2001年下降为48.51%,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混合所有制)所占的比例上升为51.49%,外商所占的比例达到3.8%。

其五,流通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有较大提高。流通网点的覆盖面扩大,改变了流通“桎梏”国民经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新型流通网络。到2003年底,全国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183.77万家,在全国近2000万个销售网点中,80%以上的是个体私营经济。

其六,流通产业的多种业态和经营方式已经出现。我国零售业已经改变了单一的百货商店、经销店的业态结构,引进了多种新型业态,并颁布了新的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如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超市、百货商店、专卖店、家居建材中心、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以及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直销等40多种业态,经营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批发交易、零售交易;现金交易、信用交易;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经销、代销;租赁、拍卖;单店、连锁;高中低不同价格策略等。

其七,在流通产业形成了一批较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如2011年香港利丰集团销售额达到210亿美元,中粮集团连续第17年入选世界500强,百联、苏宁、国美集团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2009年国美电器、百联集团、苏宁电器、大商集团入围全球零售250强。

其八,流通产业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2009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1%。从税收规模看,预计国内贸易税收达到1.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8.6%,年均增长21.5%,高于全国税收年均增幅,创造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

其九,消费通过流通领域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1978年以来,流通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1.6%,拉动GDP增长达4.5个百分点。

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对流通产业总体而言,虽然,我国流通业增加值在15%左右,在有些省市流通业增加值甚至超过了金融业、工业的增加值,但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流通组织结构层次较低

流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松散。我国流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99%以上,企业规模呈现小、散、乱、弱的状态,企业扩大规模的方式主要是单体扩张,在限制企业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产业集中度低。

流通企业之间关联性差,组织结构松散。发达国家的流通企业间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有权的集中度较高,大企业通过参股、控股乃至收购等手段,以资本为纽带,把大量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协作范围,形成稳定的市场供应链。而我国企业之间的市场联系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供求关系,且缺乏“长期交易”行为,不同的行业、企业、地域之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导致企业组织结构松散。

流通网点分布不合理,组织结构差异性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市、折扣店、大卖场等新型业态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东部沿海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流通产业发展不均衡。

信息化程度不高

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在网络时代,我国许多流通企业的信息建设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装备不足,人才缺乏且结构不合理。

信息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国流通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装备方面的投资仅占总资产的0.3%,而美国已经达到10%以上,差距较大。

网络营销不充分。目前80%的流通企业从形式上都介入了互联网,但大多数企业只是在网站上建了一个网页,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绝大多数大中城市都普及了POS系统,但也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功能。

经营方式落后和理念落后。许多流通企业主要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许多先进的经营方式没有采用。如远期交易、期货交易、代理经营、信用交易、网上交易、租赁经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以及多种现代流通科技发展不足。许多流通企业缺乏以顾客为中心、参与市场竞争、注重企业形象等经营理念。

流通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流通产业概念建设统一的流通体制

2003年3月出台的第5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内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合并,为我国重建开放的大流通体制奠定了基础。统一的流通产业政府职能部门有利于加强对流通产业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统一制定流通产业政策,有利于集中精力研究和制订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并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内外贸的统一不仅仅是内外贸行政管理的一体化,还包括企业经营的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等诸多内容。

按照开放经济的要求优化流通产业结构

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流通产业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空间网络结构、规模结构、市场结构、业态结构等调整和创新,如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再生资源等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流、消费流的协调与统一,这些必然会反映到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上来。

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作用

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就必须确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先导地位和基础性地位,这种地位和作用不仅仅表现为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4万亿元、餐饮业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拥有13000万人的产业大军等等,更应着眼于大流通产业如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着眼于如何加快整个社会商品流通速度,着眼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培育一大批流通企业集团

加快流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借鉴香港利丰集团、日韩综合商社的经验,按市场原则和规律,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销售额在1500亿元左右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国内外分销渠道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此外,在经济开放的背景下,国内市场竞争已经展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整合资源时,加快培养既懂内贸,又懂外贸,还懂产业投资、现代流通科技等的复合型流通人才。商务部2004年提出了培养5种类型人才的“人才强商”战略。如新员工持证上岗,在岗员工加强持续教育,由此将形成一支高素质、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的流通人才队伍。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