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发生逆转

中国经营报  2010-06-13 15:12:38   
    从2004年开始,中国出现了比较全面性的民工荒,并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以后。除短期周期性因素把它放大之外,它背后一个长期变化趋势显示——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 

    从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看,劳动力基础人群增长速度减慢。城市劳动力增长靠农村劳动人口迁出,但农村劳动力群体也在出现减少。因此我们要做比较长期的判断,过去一直在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城市人员失业,现在几乎都被消除掉,一直所做的判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长期趋势,现在可能不准确了。 

    金融危机后,国务院强调三个需要特殊关注的就业群体,一个是农民工,一个是大学毕业生,一个是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很多人做出判断,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劳动力迁移现象。但迁移到2004年以后,劳动力无限供给,不涨工资就可以获得的特征在消失。 

    农业是不是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我们做过一些估算,可能还有没利用很充足的。但是,这些人的年龄至少有一半都是40岁以上;2004年是一个转折点,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过去所说的二元经济基本特点完全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多,或者说基本消除。 

    城市就业困难人群如何呢?这些人即是过去说的传统计划经济情况之下,宏观经济低迷时期,被迫进行的减员增效人员,合计有几千万人。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大部分经过了一场磨难,最后实现再就业,回到劳动力市场,而且是靠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因此城市原来的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消除了。 

    过去城市人员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合起来就是所谓的隐蔽性失业。中国长期以来劳动力供大于求,指的就是这部分隐蔽性失业人员。他们消失以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不再能够做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判断,而是可以看到更加实实在在的劳动力供应困难。 

    失业率由三种类型构成,一是隐蔽性失业,这不是真失业,但是我们折算成是就业不足;二是周期性失业,这跟宏观经济变化相关;三是自然失业,跟结构性因素有关,还有一类是摩擦型失业,为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太健全所导致。 

    这三种类型的失业,隐蔽性失业越来越重要,自然和周期性失业最容易受到不同类型失业的困扰。农民工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性出现就业问题,解决周期性问题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反周期,但是对于这些潜在的周期性失业者来说,更要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危机发生后对他们生计的负面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保障制度还没有覆盖到农民工。 

    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是我们劳动力市场一个最大的矛盾。农民工好找工作,但是大学生工作难找,原因是大学生面临更加严重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大学生年轻、有某种技能,但是这种技能往往在市场不能一下子匹配起来,他们陷入到一种结构性就业困难当中。 

    长期以来,就业政策着眼于解决隐蔽性失业问题,没有把大学生需求充分考虑进去。现在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积极就业政策以及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把关注点转向大学生。虽然大学生不是脆弱群体不需要补助性照顾,但是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所面临的摩擦和结构性矛盾是可以通过政策解决的。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