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惟一龙窑恐将熄火 古老陶艺基地或随之消失

东南网 2010-04-29 16:26:01   
 以水和泥,火窑成器。自古以来,同安有着辉煌的陶瓷文化和发达的陶瓷产业,诉说着泥韵火魂。4月27日,记者在走访中得知,作为厦门地区惟一一座仍在运转的龙窑——后溪窑场,强撑着最后的窑烟。也许,再过一年半载,窑火熄灭了,这一古老陶艺基地也将随之消失。  

  【现状】  

  海外订单几乎没有

  成本太高,多家窑厂熄火  

  走进位于同安溪声坑仔口的后溪窑场,一座65米长的龙窑,像一条长龙卧在半坡上。龙窑内,“窑汗”颜色光鲜,触感光滑,窑外空地上,成千上万的陶器在阳光下泛着亮光。窑房中,制陶工人娴熟地在陶盘上拉制陶坯, 泥土转眼变了模样。

  后溪窑场是溪声生产队的陶窑,建于上世纪60年代,窑式是龙窑(又称“蜈蚣窑”),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制陶技术,主要生产缸、盆、罐、壶、瓶等陶器,纯手工制造,其中相当部分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和龙窑忙活了一辈子,这次我真的怕撑不住。” 后溪窑场的承包村民陈金造望着刚刚进窑的陶器发呆。

  陈金造说,几年前同安还有多家制陶厂,现在厦门仅剩下他的一座龙窑还在冒烟。不过,一年产值才五六十万元。而关系窑场生存的海外订单几乎没有。虽然需求量不少,可他们的价格还是和上世纪90年代的一样,根本不够成本。传统制陶的艰辛,经济效益的低下,使这座龙窑濒临烟熄火灭。  

  【特色】  

  陶器一边红一边黑

  呈现最自然的陶色  

  持续三天三夜,1200多度高温,这是龙窑烧陶的时间和温度,这个窑场一年出35窑,数量不多。

  与别的窑场陶器的最大不同,后溪窑场的陶器展现了陶器最原始的本色。“一边红一边黑,最自然古朴的颜色。”窑场的汪师傅说,这在于使用燃料的不同,和上千年前的龙窑一样,后溪窑场仍使用松尾,燃烧后的松油将陶器熏成了本来的颜色,而其他窑场早改用煤、燃气等燃料。

 对于后溪窑场的命运,汪师傅直言,“太土气太脏了,没有后继者,这门手艺肯定是要失传的。”

  尽管如此,他做陶30多年,还在尝试创新产品。除了花纹奇特的各式器皿,他还研制出了时尚的陶器,“古罗马斗兽场、神舟六号返回舱、人像陶器等,只要给我一张照片,我就能按比例造出来。”这些新产品数量有限,一烧好就被人抢购光了,有的还被带到了海外参加展览。  

  【出路】 

  展示制陶过程

  发展陶瓷文化旅游  

  陈金造说,这种“最土最原始”的制陶工艺能否迎来新生,关键在于转型。他说,广东佛山推出陶瓷文化旅游线路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把陶瓷遗址、古陶厂等有关陶瓷历史、文物景点和现代陶瓷生产、展示景观连接,培育、壮大陶瓷旅游市场。

  同安文史工作者耿瀚介绍,厦门地区发现的五代、宋代等古老窑址数量和规模居福建窑业前茅。古同安(包括同安和翔安)窑址至少15个,其中包括知名的汀溪珠光青瓷窑等,打造陶瓷文化旅游,同安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安区政协委员叶文彬认为,可以发展龙窑和汀溪窑址文化观光旅游,建设同安陶瓷文化艺术展览馆,将古代的珠光瓷陶艺与现代的文兴瓷等融合,做好同安陶瓷文化旅游产业。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