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A+H起航银行改革进入关键时刻

 2006-09-30 15:36:44   
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证券业的“银行IPO年”。
  从交通银行(3328.HK)、建设银行(0939.HK)、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到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去年6月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系列IPO,掀起了资本市场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幕。
  每一次IPO都在打破纪录,并很快被后来者刷新。
  交行是首家海外上市的国有银行,以21.59亿美元成为2004年以来日本之外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IPO;建行以92.28亿美元跃居五年来全球最大规模IPO,刷新了当年中国及全球银行IPO的规模记录。
  今年6月1日,中国银行以112亿美元的集资额,甚至创造了香港资本市场IPO规模及全球银行业股票IPO的记录。7月5日,中行又闪电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以200亿元募集规模,成为国内历史上最大IPO。上市首日,中国银行A股市值6379亿元,在沪市总市值中占比约21%,在权重最大的五家沪市公司市值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而此时,这些记录正在被改写。
  航母起航
  9月22日晚,工行公布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计划此次A股发行股数为130亿股;如果“穿上绿鞋”(即行使工行A股发行的超额配售选择权),A股发行数将达到149.5亿股。这样,工行A股的募集资金可能达到450亿元,超过了今年以来首发的大盘股中国银行、大秦铁路、中国国航、保利地产、潞安环能、大同煤业六家公司募集资金之和,将比中国银行200亿的筹资额多出一倍左右。
  在发行A股的同时,工行将发行353.91亿H股,成为国内首例A+H同步同价上市的公司。如果同样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H股将达到407亿股。如此,两地发行总规模有望超过550亿股。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工行在香港发行价的市净率应在2倍至2.2倍之间,定价区间约在2.76与2.90港元之间,A股市场的发行价应该在2.8元与3元之间。
  招股说明书还显示A股和H股将以相同价格在内地和香港同步上市。照此计算,预计两市一共可筹集资金最多达210亿美元,这就将打破日本NTTD于1998年创下184美元募集资金的全球IPO记录,一举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宗招股活动,并成为A股第一大盘股。
  这正好印证了一位资深证券业人士的话:“工行上市,如果不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
  “说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航空母舰一点都不过分”,业内人士也普遍表示,毫不怀疑工行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和重要性。
  工行同时拥有最大的商业银行、最大的公司银行、最大的个人银行等多项称号。据统计,工行公司客户超过250万,个人客户超过1.5亿,境内外分支机构分别为18038家和98家。
  市场人士分析,工行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其庞大的营业网点,众多的机构和个人客户,将成为路演推介王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在总资产、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等方面居各商业银行之首。截至2005年12月31日,工行的总资产、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分别为64,572亿元、32,896亿元和57,369亿元;分别占四大商业银行总资产、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的31.4%、30.4%和32.6%,三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按资产规模计算,工行已跻身世界十大银行之列。
  同时,从各项财务来看,工行同样表现不凡。仅2006年上半年,工行就实现净利息收入765亿,净利润251亿,同比均表现为高速大幅增长。另外,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7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97%。
  登陆倒计时
  工行上市正进入倒计时。
  9月26日,工行A股的首发申请“过会”毫无悬念,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
  过会后“十一”期间,工行将进行持续两周的国际推介,“十一”长假之后启动发行,10月下旬在香港和内地两地同时上市。“上市日期可能正好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位散户投资者对记者说。
  而今天,工行将在境内对机构投资者进行预路演。
  同时,工行H股在香港的初步推介活动已经展开,其在香港发放的英文招股文件显示:科威特投资局(KuwaitInvestmentAuthority)预订了7.2亿美元(约合56亿港元)的H股,成为工行H股的最大买家;卡塔尔投资局则预订了16亿港元。
  中东产油大国科威特还着力强调了本次对中国公司投资的意义。科威特投资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次投资显示了科威特与中国日益加深的经济联系,标志着科威特投资局在中国长期战略性投资的开端,并希望这种投资能延伸到其他的领域。
  除科威特和卡塔尔的政府机构之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也预订了28亿港元的工行H股。一直以来,新加坡的国家投资公司十分钟情于中国银行业。从建行、中行,再到工行,新加坡资本一家也没有错过。此前,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控股的淡马锡曾分别斥资14亿美元和15.5亿美元,买入建行和中行“原始股”。
  这三家政府机构再加上中国人寿、李嘉诚和荣智健等机构和富豪的认购,工行的H股已经预订出292亿港元,大约占本次A股和H股募集资金总额的20%。
  至此,一年前引入战略投资者时还几经搁浅的工行,终于等到了可以展颜一笑的时刻。
  工商银行本次A+H发行创造了“五个同时”,即同时披露、同时询价、同时发行、同样价格和同时上市。
  而上市过程中,大小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股票定价了。昨日,一位接近承销团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国庆节后可能会很快公布工行的定价区间。”
  至于媒体报道的工行拟将发行价定在每股2.76港元左右,上述人士指出,2.76港元相当于2.81元人民币,该价格有些偏高,实际价格可能会稍低些,“但目前发行价仍在讨论中,一切定论都还太早了。”
  市场悬念无数
  尽管工行上市受到世人瞩目,政府和监管当局也“特事特办”,一路为工行两地上市保驾护航。但市场仍有疑虑,首当其冲的就是“扩容压力”。
  筹资1502亿元(若以2.7元人民币发行价计算)的工行“巨无霸”无疑将真正考验市场的承受能力。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诸海滨认为,工行启航两地上市,对大盘的“抽血”影响肯定存在,但更多的是心理影响。
  近一个月,大盘指标股的集体护盘,表面上是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利好刺激下的板块上扬,然而实质上更多的可能是出于管理层发行工行股票前的护盘行为。然而既然是护盘,则证明市场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牛熊争夺的关键时刻,大盘股的群体护盘表演恰恰也戳到市场痛处。工行发行过后,以上的一切护盘行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市场也将矫正工行发行前被政策性护盘所扭曲的泡沫。
  因此,投资者在享用这次盛宴的时候,切不可对政策性护盘下所隐含的市场风险掉以轻心。
  其次,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工行对数十项风险进行了明确提示,其中关于汇率风险、股东风险、两地上市风险等问题的披露均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但在诸海滨看来,工行的发行规模从最初报道的超过210亿美元缩减至目前195亿美元,及工行两地同时采取绿鞋机制,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发行带来的扩容压力。因此,诸海滨认为,“一直到工行上市之时,大盘都不会有大的起伏,载着工行的市场将会平稳过渡。”
  某基金经理也表示,工行在四大行中资质最好,且发行量比原来预期的要少,“好的东西不怕没人买。”
  尽管中资银行在IPO中揽尽风光,但投资者买股票,更关注的是对改革远景描绘的“变现”。
  国有银行是否改变了他们的经营模式?是否真的“商业化”了?中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不是夯实了?一旦经济环境变化,大量不良贷款增加,中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否承受压力?目前已上市的国有银行披露的关注类贷款率都高达10%以上,是不良贷款率的两倍到五倍,而在美国先进银行,这一数字一般都不超过1%。
  穆迪评级公司副总裁颜湄之认为,现在最大的担忧是,国有银行重组改革或IPO以后的数据还很少,时间较短,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
  工行出海最终战果如何,将在上市后由市场和投资者作出评判。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