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珠三角:危机之下企业如何生存

观察与思考 2009-07-17 10:36:57   
 

  曾以“世界工厂”闻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今已进入了发展瓶颈期。珠三角外向型企业正在经历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的最痛苦时期还没有过去。对已伤筋动骨的外向依存度最高的珠三角9个城市而言,依然感受不到暖意。在广东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一季度广东经济运行态势”中,珠海的出口总额负增长23.7%,GDP为204.81亿元,负增长5.1%,这样的增幅位列广东省倒数第一。

  去年7月份的广东省社科院“珠三角外向型企业的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某个行业,而且几乎影响了所有行业,只不过我国外向型经济中,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空间比较大,而纺织、玩具、五金、电解铝、家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不多,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地理形状酷似蝴蝶的珠三角,何时才能展开双翅,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尽情飞翔?

  对外出口形势依旧严峻

  进入今年二季度,全国范围内一些统计指标呈现出回暖迹象。而在珠三角地区,经济是否回暖?宏观数据的表现与微观实体的感受是否一致?

  从工业和金融统计数据来看,5月份,广东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09亿元,同比增长6.7%,环比增长9.0%。工业生产增幅加快。截至5月末,广东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0539.51亿元,增长26.1%,增幅比上月末提高2.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保持高速度。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又让人无法乐观。5月份,广东省工业用电量851.84亿千瓦时,下降10.6%。

  对于广东省来讲,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众多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出口形势。这种重要性用广东省情研究中心领导的话来解释就是,“在短时间内,广东的经济还是会依赖出口,国内市场好起来,广东也未必会迅速好转,关键还是要看美国,要看国际市场。”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进出口跌幅仍较大。5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459.7亿美元,同比下降22.1%,环比下降2.5%。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主持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影响》课题研究表明,2009年初开始,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就已经步入了最严峻的时期。对于珠三角外向型企业来说,现在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外迁的问题,而是怎么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收缩问题。

  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达155%,中小企业出口40%的目标市场为美国。一直以来,广交会都是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风向标。虽然第105届广交会主办单位采取了包括首次要求以展带商、首次邀请国内采购商进场采购等有效措施,但总体上没有太大改善:一是进场客商、成交额同比有所下降。二是短单、散单不少,长单、大单不多,不少中小企业不敢轻易接单。三是出口成本增加、结算价格下降同时出现。

  从广东省外经贸厅对全省135家重点联系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在首订单未根本回升,并且企业订单以3个月以内的短期订单、小额订单和急单为主。而且,受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及出口退税率上调等因素影响,国外采购商普遍要求价格下调,而出口企业为留住客户,保住市场份额,主动或被动下调出口产品价格,造成出口金额减少。同时,部分国家地区货币贬值导致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从第105届广交会的举办情况判断,国际金融危机还在继续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尚未见底,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国外市场还在恶化。

  来料加工企业转型艰难

  外需持续萎缩让不少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但这种转变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在等待国际市场复苏的过程中,来料加工型企业更为焦急。

  与其他企业不同,来料加工是加工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企业”不是法人而只是一个加工厂。这使得来料加工不能开展内销,银行见了也退避三舍,更加无法享受政府出台的诸多扶持政策,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受政策调整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综合利润总体下降。加工贸易比重比较大的东莞市政府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将来料加工转型三资企业被列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2008年7月,东莞市外经贸局联合海关等部门共同出台了《东莞市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操作流程及指引》,取消了过去“停产、重新办理材料和等待有关部门验收”的繁缛环节,为来料加工转三资扫除政策障碍,但2008年全年成功转为三资企业的来料加工厂不到100家。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来料加工的机器设备大多是免税引入,如果机器设备没有解除5年的监管期,转型三资企业时,根据海关规定这批设备需要缴税,这无疑给来料加工厂转三资带来不菲的转型成本。同时,多年从事出口订单加工的来料加工厂不熟悉国内市场,很难在短期内突破内销,导致来料加工不敢轻言转三资。而且,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很多是港资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板从前都是做贸易出身,并不熟悉内销的具体操作,对于转三资也难免存在抵触心理。转型后的三资企业法人运作方式对来料加工厂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一边是转型要补税,另一边却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信用紧缩,现金流吃紧,一些来料加工厂为此大倒苦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目前为止,在东莞市虎门镇树田村还没有一家来料加工厂提出要转三资的。据东莞市虎门镇树田村村委会书记介绍说,今年1、2月份工厂基本都在放假,从3月份开始,村内以来料加工出口为主的企业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半,一些原本要扩大规模的企业也不得不暂时搁置。而且,目前多数企业现在处于很矛盾的状况。一方面为了订单持续减少而发愁,另一方面,来了订单也不敢接,尤其是新客户的订单。自己要先垫付资金购买原材料,而又只能预收客户20%~30%的定金,撤单的现象时有发生。东莞市政府给企业免费的展位让企业参展,但因为拿不出新的产品,企业也表现得很不积极。

  数据回暖企业尚无“知觉”

  制鞋业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受到严重冲击的行业之一,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珠三角不少地方都出现了鞋厂倒闭、破产的现象,而大多数制鞋企业则是压缩生产线,减少生产规模来努力渡过此劫。

  被称为“亚洲鞋业基地”的东莞市厚街镇是中国著名的鞋业生产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年产鞋近70亿双,约占全球产量的60%,而厚街镇就有近1000家鞋厂,年产鞋10亿双。出口企业普遍反映,现在说市场回暖为时尚早,市场什么时候真正好转还看不出来。

  金融危机的冲击加速了珠三角的行业洗牌。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的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有271家外商投资企业关停和搬迁,影响产品出口6.59亿美元,涉及员工就业4.06万人。外部需求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的格局,无不表明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需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从贸易方式来看,市场格局也在发生转变。从广东海关的统计来看,今年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近三成,但一般贸易却明显好转,其中3月份一般贸易出口86亿美元,微增2.1%,是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加工贸易企业集中的东莞市,今年一季度经济出现首次负增长,而一般贸易比例高、民营企业集中的佛山市,GDP增幅仍高达11%。黄埔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2月,加工贸易经批准内销征税额环比增长77.7%,这是一个令人充满信心的数字。

  今年一季度,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154.8亿美元,同比下降23.1%,进出口值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9%,继续在全国各省市区位居第一。尤为喜人的3月,广东省当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1%,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普遍增长,箱包、服装、鞋类、家具出口分别增长30.3%、13.9%、3.9%和1%。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就此表示,未来广东进出口贸易跌幅将逐步收窄,至下半年月度同比增幅有可能持平,但全年实现增长难度极大。

  内销应成企业主动选择

  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很多工厂都以简单的加工出口为主,这些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一旦离岸就好像和自己没关系了,到了美国就是美国人的事,到了欧洲就是欧洲人的事,长久以来没有自己的流通渠道,也不重视流通渠道的建设。

  现在很多外向型企业都将开拓国内市场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虽然正确,但转战国内市场不应该是金融危机来临后企业的无奈之举,而应该是一种主动选择。广东的企业应该学会如何依托本土的零售商、批发商、代理商将产品卖到全国、全世界。长期做惯了外销的老板们似乎对转做内销有种种不适应。

  广东省社科院《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影响》的调查还表明,此次经济危机传导到我国经济的渠道是:美国金融市场—国际商品市场—我国外向型企业—我国能源、化工、原材料—我国内源性企业—我国金融服务业,从而对我国经济形成全方位的冲击。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他们面临的困难主要为:国际市场疲软、生产成本提高、资金紧张、出口价格下降、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影响。

  如宝杰家私厂总经理赵保勤在两个多月以前就开始研究设计一些适合内销的家具款式。据赵保勤介绍,他们一直都出口韩国,现在的家具从选材到样式设计都是由客户和厂家双方共同设计的,但如果转做内销,全部需要重新设计,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就要由厂商独立承担,而且也需要资金的投入。所以,重新设计款式还只是转做内销的一个准备,而且这对于本来就精通家具设计的赵保勤来说也不算什么难事。真正困难的是无法掌握销售渠道。“那些一直做内销的企业都和商场、家具卖场之间建立了通畅的关系,可以通过他们随时知道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需求对家具的颜色、款式、质地随时做出调整。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消息是闭塞的,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做。目前最关键的事情还是找订单,再就是盼着房地产市场赶快复苏,只有大家都想去买房子,我们家具业才会复苏。”

  应对危机更需技术创新

  香港和日本也都经历过高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最终也认识到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但改革开放让广东将这种模式延续了下来。事实上,技术创新并不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早在1998年的那场危机中就已经提到了技术创新。但当时正值房屋市场化,大家买房买车,一方面内需很强劲,另一方面,美国市场没有受到影响,外需是稳定的。因此广东没有切肤之痛。而且,广东从1998年以来经济一直处于高度增长状态,并越来越快,这使得地方政府没有重视当时提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

  从总体上看,广东省中小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企业比重偏低,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达70%以上;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品牌,广东的鞋类和皮具箱包类产量虽占全国产量的1/2和1/3,占世界产量的1/3左右,但知名品牌却屈指可数。近年来,珠三角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一低三少”的现象,即处于产业链低端,自有核心技术少、研发费用投入少、拥有知名品牌少,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用、厂房租金以及劳动力价格等,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的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不管有没有金融危机,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事实上,这些问题早就来临了。东莞市虽然财力雄厚,但是外贸型的企业偏多,所生产的产品多不是国内品牌。那些较早意识到技术创新重要性并付诸实践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就尝到了甜头。东莞市的勤上集团可以说是东莞市政府促进科技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步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7年以前,勤上集团也是以外销为主,生产一些五金、灯饰和传统照明产品。他们出口的圣诞鹿以前一个能赚25美元,现在只赚0.8美元,如果不做产品结构调整,不进行产业升级,那么这次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在东莞市科技局、市政府的支持下,勤上集团和清华大学合作,共同研发在半导体照明领域的一些领先技术,实现了产学研结合。2007年9月份,在大功率LED封装以及替代普通照明应用的开发和路灯、隧道及室内照明灯产品上实现重大突破。目前为止,拥有100多项国际、国家发明及实用专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勤上集团就确立了以高科技的实现和转化为抓手,实现产业转型的目标,完成了半导体照明领域的重大战略转变,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也正因如此,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才能从容应对。换言之,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重视开拓国内市场,多法并举。

  “蝴蝶型”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全球来讲有三大经济模式可供参考,也是全球财富最集中的三个地域。第一个是北美地区的“蝴蝶模式”。美国、加拿大是整个蝴蝶的头部,它的尾部是南美,两个翅膀一个是太平洋,另一个是大西洋。这是世界财富的集中地,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之一。

  第二个模式是欧盟为中心的“同心圆”的模式。以欧盟这个核心为基础,周边有东欧的国家,还有包括地中海周边以及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国家,形成了一个同心圆。

  第三个模式是跟广东的规划联系在一起的,是日本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东亚经济的“大雁模式”。东亚的核心是日本、韩国,包括中国的沿海地区。这只“大雁”原来的领头人是日本,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在东亚地区领头的作用已经在逐步被削弱。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把日本主导的“大雁模式”打破了。那么未来东亚经济会以什么模式发展是很多经济学家所关心的。

  至于中国,过去是“扇形模式”。改革开放以前,扇形主要对向北方。改革开放以后,扇形的轴转向了东亚、东南亚,特别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从此,沿海地区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域。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应该说是整个东亚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地域,外向型经济很典型。如此看来,广东的产业升级未来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蝴蝶型”的发展。广东省形状像蝴蝶的身体,过去却只打开了一只翅膀的海外市场,只有加强另一个翅膀的国内市场,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回暖还有一段崎路要走

  占广州出口总额1/4左右的番禺区,3月份该区工业用电量回升很快,从去年11月的最低谷,到3月份同比上涨了10%。与此回应的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称,受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刺激,3月份广东省用电量比上月增长26%。在港口运输方面,广州港集团一季度货物吞吐量完成518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2万标准箱,吞吐量与去年同比减少,但3月份与1月份、2月份相比已出现恢复性增长。

  珠三角制造业下滑未止,但需求已开始回暖。一季度,广东新增就业41.2万人,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0.99,供需基本持平,其中求人倍率从1月份的0.95,上升到3月份的1.02。东莞求人倍率也回复到1以上;深圳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虽然如此,“经济回暖”问题还应该与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结合起来分析。就珠三角的实际情形看,由于这次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是在产业大转型背景下发生的,即原来的以加工贸易主导的传统制造业在出口市场受阻而被逼大幅下降,而新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生产制造业的发育成长还没有成为新的增长点,新旧增长源“转换”还没有完成。因此,现在还不能简单地就下结论说“珠三角经济回暖”。经济增长波动周期从高峰、下降、企稳、回升需要一个过程,没有那么快。而且从上阶段的市场调研结果看,东莞、佛山、中山、广州等地方,关门、转铺的现象都还存在,尤其是原材料市场还处于萎缩状态,再结合本届广交会的情况看,也没那么乐观。大量企业,尤其是从事加工制造的民营企业,对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以及新的增长点的培育还处于起步探索之中。这个过程对于经济大转型和中长周期来说,起码要二三年才能真正见成效。

  总之,真正的“经济回暖”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批新兴产业开始在新的背景下成长扩张;二是传统的主导产业“再造”成功,重新获得增长的动能。而目前有些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短期资源注入,在没有任何结构改进的基础上去复工、复产,甚至有可能加剧波动,拖延了转型的节奏,使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面临着长期的枯竭和不足。或许短期内,这种表面看上去“复苏”或“回暖”的迹象让人高兴一时,但于长期而言,将会导致长期竞争力的衰弱和经济增长动能的不足。在当前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势头过去后,政府部门不要再过度强调“投资刺激”与“GDP增长”,而要开始把精力和重点转移到对生活质量、内需培育、结构转型等方面上来。

  面对巨大冲击,全力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珠三角各市“保增长”的核心内容。毕竟,珠三角的外贸出口距离东山再起还有一段路程。

  产业转移还需谨慎对待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全球产业结构进行强制性调整,不仅对企业和行业,而且对区域经济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这客观上为“双转移”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然而,产业转移虽说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依目前的情况看,并没有做出彩来。目前广东正在进行的“腾笼换鸟”,简单地说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具体来说,就是让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西方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实行这种政策,以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应该能理解,如果一个项目技术又好,又没有污染,别人为什么会进行转移?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是否看清楚了当前世界产业转移的态势?同时,许多地方政府把产业转移当成一项政绩来抓,而且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严把环保关。如肇庆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皮革产业,清远承接了佛山的陶瓷产业后,当地污染的趋势都在加重。

  尽管对转移方和被转移方都有诸多影响,但是产业转移还是要继续。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怎么去细化、严格操作。有些地方拿走了几个亿的产业转移经费后,园区却一直空在那里,没有产业转移进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