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须有国际视野

《当代金融家》 2008-11-12 9:10:04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已经演变为世界性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金融紧缩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金融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这场金融危机发展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增大。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领域的影响是有限和可控的,但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却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高度关注我国自身矛盾最尖锐的领域

    我国对2008年外需收缩的负面影响是有一定准备的,但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超出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预期,金融动荡对我国内需的打击也超出了原先的估计。2008年三季度,我国经济下滑的速率在加快,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已经从出口部门向内需产业传导,从沿海地区向内地传导,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传导。房地产和汽车作为内需增长中两大消费热点和两大龙头产业,2008年前三季度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

    受全球资产价格调整大趋势的影响,我国购房人对房价预期发生变化,房地产市场出现量跌价滞的局面。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一季度上涨11.0%,二季度上涨9.2%,三季度上涨5.3%,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回调。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调整幅度远远超过房价调整幅度。1~9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0亿平方米,下降14.9%,降幅比上半年扩大7.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48.8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收缩之猛烈程度出乎人们的预期。

    受国际油价上涨和信贷收缩双重打击,今年全球汽车市场销售连续滑坡,中国汽车市场也不能幸免。前三季度汽车销售增速同比回落9.0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出现环比和同比双下降的罕见局面,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9月份虽然环比上升,但同比仍下降。汽车生产企业纷纷限制四季度产量。

    从发展趋势看,房地产市场调整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汽车市场也不容乐观。由于房地产和汽车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随之减速。9月份以来,我国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下降势头明显,工业生产增速连连下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从6月份同比增长16%回落到9月份11.4%。9月份发电量仅增长3.4%,1~9月份增长9.9%,同比增幅分别回落12.1个和6.5个百分点,局部地区已经出现电力过剩。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今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明年的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同样,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今年前9个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建筑装潢材料销售额下降5.7%,9月份降幅已经扩大到21.6%。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增幅回落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0%,增幅回落3.8个百分点。

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

    历史上典型的经济危机都是由过度投资和生产过剩引起的,但这一次金融危机在美国是过度消费、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引发的,金融收缩引起经济衰退后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尖锐的国家恰恰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的过度投资与美国的过度消费是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重大结构性矛盾,随着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破产,我国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难以为继。所以,金融危机对不同国家的冲击往往在各国自身矛盾最尖锐的地方突破,我国可能更多表现为出口产能转内销后引发的产能过剩矛盾。

    应对外部冲击的思路要有三个转变面对外部冲击,我国首先要积极扩大内需,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经济稳定最大的贡献。但是,这次扩大内需,不能照搬当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扩大内需的经验,必须有新思路、新途径。

    一是不能以扩大投资为主,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当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连续几年增加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政府建设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热情回升,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这次金融危机来临的冲击点位正值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连续五年投资高速增长期,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国经历了从1993年开始连续四年减速调整期的周期点位完全不同。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经济结构转型的首要任务是从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为主的转型。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因此,扩大内需政策的最大着力点是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政策要向居民倾斜,通过一些减税政策让利于民,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俗称起征点),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的要降低或免征契税、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等,应免征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其他向城乡居民征收的各种税费要全面清理,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财政支出政策同样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养老金、保障性住房、农村公路和城乡公共交通等消费性基础设施的支出,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要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二是扩大内需不能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主,要更多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这次扩大内需当然少不了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更多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政策重心要更强调通过减税费和加大对结构转型财政支持力度来降低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资,更多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议2009年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消费型增值税由于对企业购置投资品包含增值税可以在当期一次性抵扣,因此对投资有促进作用,在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过程中,会刺激投资增加,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和促进经济增长。根据我们利用CGE模型测算,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第一年,名义总投资增长率提高2.25个百分点,实际总投资提高1.16个百分点,且对投资的促进作用呈逐年略有扩大的态势。投资增长率提高将导致整个经济产出增加和经济效益提高,可使名义GDP增长率提高1.22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提高0.86个百分点,这种影响在未来十年都保持基本稳定。

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第一年,就业劳动力增加约200万人。增值税转型有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使得企业资本投入增加,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会带来企业产出增加,带动劳动力就业增加。结果表明产出增加对就业劳动力的促进效应,大于投资增加对就业劳动力的替代效应。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必须从过去拼资源、资金转向科技进步,因此要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开展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扩大内需要有国际视野,要将国际资源为我扩大内需所用。我国具有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独有的国内有利条件。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充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广阔,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激发出全国上下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充满发展的激情和活力;金融机构经过改革后资产质量较好,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受海外金融危机的冲击的损失较小。特别是我国财政状况良好,赤字率不足1%,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政策空间较大;货币政策同样拥有较大调控能力,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水平下调空间还很大。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诸多弱点,如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对许多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我国前期在国际产品定价权上常常处于被动局面。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正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机会。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资源量巨大,而发达国家这次无限制向金融市场注入货币流动性使我国外汇资产有长期贬值的可能性,必须抓紧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在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实物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