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时代 “中国制造”优势何在

新华网 2008-10-08 9:51:15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尽管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方面。然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各项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中国制造”逐渐进入高成本时代。那么,当前“中国制造”还有优势吗?

  成本优势并未丧失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三分之一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前虽然成本持续上升,但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并没有丧失,仍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首先,中国制造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考虑到综合配套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很强。另外,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同时,中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比发达国家仍低很多。”朱宏任说。

  新的比较优势正在酝酿

  面对制造种类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客观现实,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朱宏任认为,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国家在每一时段里的比较优势又处在不断变化中。“随着中国制造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时,中国制造将在全球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和领域获得新的比较优势。”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四项措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是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四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

  拉低全球通胀水平

  朱宏任认为,导致目前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和通胀水平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制造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客观上降低了全球通胀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承接了全球产业转移,多年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发展,加快推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出口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在华外资企业生产并返销母国的,目前中国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仍在50%左右,这一格局是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

  “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一方面提高了发达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也拉低了全球通胀水平。”朱宏任说。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