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精细竹编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福建日报  2007-11-29 10:01:47   
  “我从事精细竹编创作几十年,留下来的仅这几件!”上周,笔者见到知名精细竹编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寿扬老人,他特地拿出了退休后创作的作品。这些倾注老人心血的竹编精品,没有专门的展厅,草草地用旧报纸包着,挤在一个大纸箱里。

    老人的忧愁不只这些。“去年,人家就出钱全部收购,我说什么也不肯卖……我都退休近8年了,可精细竹编技艺没人继承,一想起来就揪心!”他说。

    几百年来,传统的竹编艺术在莆田民间广为流传,上世纪60年代,竹编成为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之一。当时,原莆田县工艺二厂集聚了全市竹编艺术专家及老艺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漆器专业毕业的杨寿扬等人被委以重任,学习开发精细竹编工艺。精细竹编以竹皮、竹篾为基料,经过设计、造模、脱模、插花、染色、磨花等几十道工序,编织成各种瓶、罐、盒、盘及人物等作品,既有收藏、鉴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与传统竹编相比,精细竹编专业性强,如设计、造模、染色、磨花等,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因受材料限制,它对手工艺人的要求也苛刻,竹篾、竹皮等要削如纸薄,不能有丝毫裂痕。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杨寿扬与同事们创作了上千件竹编精品,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当时,竹编年可创汇几百万美元,有时一个作品可连续生产7年之久。”他说。因成绩突出,老杨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成为全省两名“福建省竹编专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末,草编工艺兴起。而精细竹编因为专业性强、生产周期长、工资单价低等原因,一些手工艺人大量转行从事草编。老杨说:“竹编手艺要经过两至三年的专业培训方可上岗,并且工资低,而草编手艺则是妇孺老少均可,现学现卖,工资又高出一倍。”由于人才流失等原因,莆田竹编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逐渐淡出市场,竹编企业纷纷破产。

    退休之后,老杨自费购置车床、原料,进行抢救性创作。他不但对以前的作品进行系统的总结,还创造性地开发出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的竹编作品。去年,老杨把这些作品拿到首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许多客商愿意全部收购,却被他一一谢绝了。今年,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老杨又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市面上精细竹编作品少之又少,他的担忧又增加了:“福建省的精细竹编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谁来传承我的衣钵?我年近古稀,很希望把一生绝技传给后人!”老人期待着。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