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亟待建立协调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 2007-05-15 8:49:07   
 

  本报记者 朱菲娜

  当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遭受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之时,用走出去到海外投资替代部分贸易功能已日益成为共识。近几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较快,市场前景广阔,国际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也表达了较大期望。

  截至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总计733亿美元,2006年为161亿美元,而全球同年平均对外投资额是1万亿美元,我国所占比例较小,企业“走出去”的成效和我国的经济总量不相适应。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此时该国的资本输出速度要提高,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GDP的目标是要达到2000美元,在这期间我国的资本输出应更快发展。

  “中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说明有足够的资金流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国贸促会矿业行业分会会长王燕国对记者说,像中海油等企业都进行过上百亿美元的海外并购,说明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实力。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开发与创新部副总经理李福胜向记者介绍,中国进出口银行就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融资渠道,去年支持企业“走出去”贷款总额为923亿元,并有多个金融品种和体系。

  以矿业为例,当资源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时,一些矿业投资将目光转向了海外,我国对于扶持矿业项目跨国投资的体系也逐渐增多,出台了系列资源型企业境外投资的优惠政策。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初见雏形,非洲和亚洲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产业开发领域。在此过程中,民间资本也越发活跃,王燕国告诉记者,中国贸促会矿业行业分会前段时间组织的墨西哥考察团,26个企业三天时间谈了一百多个投资项目,其中效率最高的是民营企业。

  虽然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给予了多方支持,但还是遭遇了类似中海油并购海外公司被阻止等事件。“我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问题不少,经验也不足。”王燕国认为,主要是政治因素在作祟,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另外,中国政府支持跨国投资的服务体系还未建成,缺乏统一规划和法律保障,致使我国企业在海外无序竞争,竞相压价,造成有些项目最终不能落实,或提高投资成本。

  例如我国一个企业到老挝投资一个金矿,谈好价格是700万人民币,结果有十几个中国企业得知消息一哄而上,造成恶性竞争,最后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该项目。又如在邻国蒙古,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却往往是一个项目多家中国企业竞争,信息互相不对称,到头来不是项目无法落实就是提高投资成本。

  这既有国企的问题也有民企的因素,有些国企往往是讲政绩的,在投资中不计成本,而民企为了争夺项目也不惜抬价,为了赚取更大利润而不顾节能环保。王燕国说,这将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损害,企业要注意境外经营的形象,在“走出去”的时候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王燕国呼吁,应当在政府层面建立企业“走出去”的协调管理机制,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快又稳。为此,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透露,中国贸促会将在5月16日召开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届时,将会对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作一个全面介绍,还有一些已在海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作经验之谈,来自各国使馆也将在会上介绍本国的投资环境和具体行业项目。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