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民间手工艺面临失传危机

文广传媒 2007-11-06 9:45:09   

 面人赵的面塑、何克明的灯彩,这些闻名遐迩的海派手工艺,承载了几代人美好的记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派剪纸、面塑、石刻、竹刻、黄杨木雕等众多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民间绝活,如今正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
  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面塑展览室。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正带着女儿饶有兴趣地观看手工艺人的现场表演。在由衷赞叹这些艺术精品的同时,这位游客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新加坡游客:只是看到你们都是年纪大的在做 没有传到年轻一代)
  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研究所目前的尴尬处境。因为所里的手工艺人大都年过半百,其中不少还是退休返聘的,如果不尽快培养继承人,目前尚存的10多个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和技艺品种,最终都将失传,成为被人追忆的橱窗里的艺术。
  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是全国第一个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艺的机构,1992年转制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后,创收成为手工艺人们最主要的任务。2002年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成立之后,他们就在馆内现场制作和出售工艺品,这也是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天的产出十分有限。像这样一盏小小的金鱼灯彩,一个熟练的手工艺人一天也只能做两个,而大一点的作品几天才能做出一个。
  经营上的举步维艰,让研究所在海派手工艺的推广和保护工作上,更显力不从心。于是,这些原本来自民间的绝活,却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越是少人问津,这些手工艺的传承就越是艰难。
  研究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不让这些民间绝活失传,这些年他们想尽了办法:一方面着手整理,将海派剪纸、海派面塑等项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积极到社会上招收年轻学徒,但愿意来研究所学手艺的年轻人并不多。今年3月来研究所学习剪纸的顾敏说,每天她要在这张椅子上坐8个小时以上。
  学手艺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小顾说,一个菊花图案她整整练习了两个多月,才能达到师傅要求。而要掌握所有的剪纸基本功,至少需要3年时间。小顾坦言,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耐得住这份寂寞,一直坚持下去。
  专家同时指出,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海派文化遗产,还要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变革已迫在眉睫。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区县都在积极普查、挖掘、整理各种散落民间的珍贵民俗文化遗产,有的还着手建立海派手工艺的传习工作室,吸引更多的普通市民参与体验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失传。好,感谢收看今天的《新闻透视》。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