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抽脂”难言顺差出现下降拐点

在线国际商报 2007-08-14 15:09:34   
7月份的外贸顺差“不负重望”地减少了25.5亿美元。虽然数目不多,但依然给人些许欣慰感。其实,数字的下滑乃在意料之中。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为应对7月1日相关税收政策调整而出现的“赶出口”因素的消失,7月份贸易顺差低于6月份269亿美元的历史高位亦在情理之中。但243.5亿美元的新点位,说明中国产品需求仍持续强劲。
  不少舆论都判断,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整效应的逐步显现,下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将有所回落。但从政策层面和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很多专家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7月份数据未见得说明我国贸易顺差自此出现下降拐点,我国平衡国际收支、削减外贸顺差的压力依然巨大。今年全年顺差仍可能维持一个较快的增速。
  很难想象,一个曾勒紧裤带,少吃一口绿豆、大豆都要挤出来出口创汇的国家,经过短短20多年发展,竟成为今天拥有万亿美元储备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钱多了不能有效使用而直接表现出的国际收支失衡,迅速暴露出困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引发我们与一些国家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矛盾。贸易顺差成为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降顺差”自然也就成为当前贸易领域头等的大事,甚至很多外贸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以此为导向和标的。
  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虽然有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格局变化的规律因素,但在更深层次上,还是与我国储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不少地方外经贸官员就向本报记者坦言,目前地方的政策激励依然惯性地围绕着更多外资、更多创汇,以及更高GDP等中心。
  而我国并不强势的金融体系也进一步放大了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难度。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失衡所带来的问题,除了贸易摩擦,还主要体现在引发国内流动性的过剩。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目前我国股市的狂热就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有重要关系。1~6月份,我国外贸顺差1125.3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18.89亿美元,而同期外汇储备增长了2663亿美元,这其中的差额可能意味着有大量国外游资进入。
  中国进出口银行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我国的资金流动性过剩不排除存在人为扭曲的成分:一方面大量资金集中投向过热领域,另一方面大量消费信贷需求却未得到有效满足。这种低效率的二元供给结构,造成货币政策往往左右为难,因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我国真正实现“降顺差”还有待时日。这位人士继续分析,一则我国相应的进口消费需求短期内增长有限;二则,世界经济仍然维持较快增长态势。市场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5.2%,今年仍可望保持在4.5%以上,意味着外需依然强劲。
  此外,近年来,外贸出口和外资在事实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飞奔的主要动能,尽管我们已意识到并开始致力于在长远用内需取代外需的这种推动作用,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这些年大量投资所不断释放的过剩产能需要找到出路;而消费增长要取决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和社保体系建设的进展,这两项工作均非短期内可以实现。再加上国际生产向我国转移势头不减,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基本格局还将继续维持。
  因此,很多贸易界人士认为,顺差要减,却不能违背现实和市场规律而操之过急。力度太猛,难免使经济增长面临大幅滑坡的风险,并可能出现难以承受的损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的看法是,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应通过政策的调控稳步推进,并做好长期心理准备。每项旨在缩减顺差的政策,均能发挥一定的控制出口和刺激进口的作用,但我们只能期望其抑制顺差过快的增速,却不能指望一脚“急刹车”解决所有问题。
  有必要强调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美、欧等主要贸易对象国双方宏观经济结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仅靠中国单方面调整不可能收效。有关国家做出相应调整或放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或许比现在一味的单方施压有更多实际意义。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