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等中国制造业存在着被替代之忧

光明观察  2007-08-09 8:33:11   

  在美国沃尔玛店里,统一品牌雷同款式的童装,越南与中国制造的产品重复率最高,一样的faded-glory,中国生产的卖8.47美元,越南生产的卖8.82美元。与此同时,所有的袜子都不再有中国产品,基本都是美国本地生产。大量替代中国商品的不仅有美国本地生产的,还有来自越南、巴西和丹麦等地的产品。今年7月下旬,沃尔玛全国采购中心今年在中国采购额将下降到120亿美元左右,与往年相比减幅达40%。(8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从上述信息中,我们看到在美国沃尔玛的所有服装、家具和小商品中,中国制造的产品比例已经大大降低,采购量下降40%,而美国本土的产品以及东南亚的商品比例越来越高。这虽然只是美国沃尔玛连琐店中反映的一个现象,但是,如果跨国公司一旦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建立相应的制造基地,外国采购商地也把目光转向东南亚,这将会对中国产品的出口构成很大威胁。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优势主要依靠的是国内的大市场和低劳动力成本,而这些恰好是西方国家资源缺乏,劳动力价格偏高的国家所不具备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美国制造、欧盟制造并不是一个同质竞争的关系。而劣势也同样很明显,即生产主要以加工为主,对于核心技术掌握较少,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意识尚处在初级阶段,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制造业还是处在以产品,主要是以价格和规模取胜的阶段。
  当前,在玩具、鞋类、彩电、空调等多个行业中,我国都位居全球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这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国制造,具有一种共性的生产模式:利用自身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受国际大企业委托进行生产。即美日欧国际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定出技术标准,按照效率原则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发出订单;产品经过品牌商指定的检验机构认可后,被贴上品牌商的标签,沿着品牌商所掌控的销售渠道被摆上世界各国市场的货架。

  然而,正是许多企业采取这种方式生产,使目前市场上的民族品牌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少。以前,跨国公司之所以未曾对中国制造构成正面价格压力,尽管这些跨国公司一直都想把在中国的产品价格降下来,但是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只能望洋兴叹。而今,争夺中国市场成了跨国公司新的“奶酪”。当跨国公司把眼球真正地投向中国市场,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开始投资办厂,设立研发机构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策略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国内品牌单单只是降低价格,凭生产要素先天禀赋取胜已失去优势。

  此外,2006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不断压缩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目前,以“中国制造”主要基地珠三角为例,该地区企业在加工贸易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在3%至5%左右。预计成本大幅上升将使企业利润空间在3至5年内消耗殆尽。为缓解珠三角各地严重的民工荒现象,2006年9月1日开始广东各地已经实施了省政府新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该标准,各地市最低工资的平均涨幅超过18%,而深圳实施全国最高的最低工资标准810元/月。这表明中国制造的成本进入了加速上升期。

  而在这个时期,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之一的印度,近两年却加紧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2006年超过2/3的外国投资进入了印度制造业。2007财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增长率达到10年来的最高纪录11.2%。尽管在制造业产业规模上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制造业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中国;而据一些学者推算,若干年后印度的壮年劳动力数量将超过中国,20年后“中国制造”或被“印度制造”所取代。

  有人说,中国制造的地位无人可替代,从近期看是如此。但是从长远看,中国制造存在被人替代的后顾之忧。因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下,我国许多加工制造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企业,其代工企业性质仅仅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制造车间或生产基地而已,严重制约了国内企业自身的壮大和发展。如果我国企业要想获得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长久的话语权,只能向产业链的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毫无疑问,难度会大于我国以往任何一次产业升级。这将是中国制造一次惊险的飞跃。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