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外经贸发展新亮点

福建日报 2009-07-20 10:40:32   
    今年前5个月,我省唯一已正式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厦门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2.13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出口额在全国60个出口加工区排名第15位;厦门保税物流园区一线出口24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4%。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国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经济指标增幅明显回落,一些区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提升思路、精心谋划,成绩显著,成为危机中拉动我省外经贸发展的新亮点。

    这,首先源于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活力。

    目前,我省有各类建成和在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9个,总数居全国第3位。《意见》提出:“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意见》出台后不久,6月5日,厦门火炬(翔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揭牌。同时,正在建设的泉州出口加工区已有邓禄普太古飞机轮胎、太古势必锐复合材料等8个规模以上企业自购地入住,累计总投资6.11亿元,均可在年内投产。

    逆势增长的动力,还来源于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不断创新体制。

    首先是提升,即在招商引资方面,出口加工区积极先行先试,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功能。厦门出口加工区自去年以来,共有5家企业新增投资总额5613万美元,还有6家企业准备增资。泉州出口加工区高标准招商选资,园区建设不到1年就已初步形成航空制造维修、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物流贸易等特色产业板块。

    加工边角料及废品,是长期困扰出口加工区内的一大问题。这些废料从加工区销往国内或退回国外,手续繁琐、处理时间长;若长期堆放区内,则挤占生产空间,污染环境。厦门出口加工区在国内先行先试,协调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率先出台维修、拆解产生废料处理办法,区内企业产生的废料可顺畅出区,变废为宝,可为区内企业年增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其次是拓展,厦门、福州、福清和泉州出口加工区今年以来成功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福州、厦门出口加工区已成功开展保税物流实物运作,泉州出口加工区首期建设2万多平方米高标准的保税物流仓库,引进报关、货代、物流等机构。功能拓展,使出口加工区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研发、采购、加工、检测、维修、物流等综合发展方向转变,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保税物流需求,从而改善投资环境,拉动招商引资。省外经贸厅有关人士表示,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在谈项目明显增多。如福州出口加工区就有爱普生物流、华映配套物流中心、日立工机物流、中铝物流等项目正在洽谈,拟入驻园区。其中华映光电将整合配套商资源在区内打造进出口量达7亿美元的物流配送中心;爱普生将年周转量为55万台打印设备、进出口额为1.4亿美元的物流基地移至加工区内。

    最后是简化,即简化通关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发挥保税物流方面的功能,把海关特殊监管区打造成海西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的“桥头堡”。厦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在“海铁联运”的基础上,成功开展了“空运联程”和“内支线中转”,前者使空港货物直接进入保税区,避免繁杂的转关手续,后者使海运内支线运转国内货物进入保税物流园区后直接接驳国际航线船舶,实现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货物与空港、海港、铁路的无缝对接。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