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破产的At Home缘何重获资本青睐?

贸易和济街 2021-07-28 11:32:03   
2021年5月6日,At Home宣布与私募股权公司 Hellman & Friedman (H&F) 的附属基金达成收购协议:以每股36美元(这比5月4日的收盘价30.67美元高出了21%),作价28亿美元收购所有股份,包括承担债务,随后,流通股的收购价在6月16日被提高到了37美元。
时间回到2014年,早在2004年就申请破产的Garden Ridge在注入新资本后摇身一变成了At Home,经营情况逐步好转后于2016年登陆纳斯达克,股价最高冲到了2018年的40美元以后就跌跌不休,美国疫情爆发前股价已经不到2美元,破产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谁曾想到竟然是疫情让At Home实现逆风大翻盘,本期中心将一探At Home是如何咸鱼翻身的。文章主人公本身或不重要,其背后所代表的疫情变化影响(危机转换)更值得一探究竟。


一、屡破纪录的财务数据
    在分析背后原因之前,先让我们来回顾下自疫情以来At Home亮眼的财务数据,想必这也是最能吸引资方眼球的。在1月30日为结束日的21财年,At Home是营收、盈利、现金流的“三好学生”:营收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剔除商誉减值因素(3.2亿的商誉减值早在2020年3月就已计入),盈利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5%;经营性现金收入达到4.2亿美元,同比增长300%,现金流实现正增长。

二、低价策略更彻底
EDLP(Every Day Low Price)一直是At Home的金字招牌,疫情期间实行了更加极致的“EDLP+”战略,改变原有针对部分产品提供折扣或促销的方式,直接调低了80%的产品价格,特别是那些与其他零售商有直接竞争的产品,使得客户在购买时不需要等待各种优惠活动再来做决定。据统计,At Home在售产品的平均价格低于15美元,客户每次购物的花费约为75美元。
为了支撑“EDLP+”战略,自有品牌对于At Home来说还不够,对于部分产品甚至完全舍弃了品牌,以追求极致的低价,这对于失去工作和依赖救济金的家庭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除了舍弃品牌,在供应链上At Home也是下了很多功夫:直采比例从15%增加到了30%;本土供应商的业务规模下降到了35%;高关税的产品增加了中国以外的采购渠道。

三、门店劣势变优势
还记得2014年Garden Ridge重组为At Home时,还是通过适当缩小过大的门店面积才让经营逐步好转,不过即使是缩小了面积,平均1万、最大2万平米的店面面积还是同行翘楚,这在疫情前被看作是At Home沉重的负担。然而在疫情到来以后,宽敞明亮的门店在要求顾客保持社交距离方面是个很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区别于BBB等同行的门店遍布全美,At Home门店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和阳光地带,而且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这曾经是他们的劣势。但是这些州最先解除了居家令,使得At Home能够更早重新开张,同时这也给At Home未来增加门店留足了空间。

四、同行竞争压力减小
去年春天,At Home的头号竞争对手Pier 1倒在了疫情爆发之前,而At Home有60%的门店位置与其重叠,这无疑给At Home从天而降了一块大馅饼。与此同时,Tuesday Morning关闭了三分之一的门店、BBB和Stage Stores等同行缩减门店规模也推动了At Home市场占有率的增长。

五、全美最大家居产品一站式购物体验
区别于办公产品、电子产品、装修等类别零售商的高集中度,家居产品(包括家具、装饰)的前三家零售商市场占比不到25%,而At Home是产品最全的,在1万多平米的门店中提供了超5万种SKU,包括了家具、家纺、清洁、节日、照明、厨房、床品、户外等几乎所有家庭用品,这为疫情期间到店的消费者提供了最便捷的一站式购物体验。而且店内超过75%的产品均为自有品牌、无品牌或者定制产品,消费者很难在市场上买到和店里一样的产品。
同时,At Home在疫情期间根据消费需求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加了居家办公、庭院、厨房等产品的比例。

六、提高全渠道销售能力
疫情爆发以来,At Home调整策略,暂停了增开门店计划,发力全渠道服务能力。虽然线上销售起步晚(疫情前只在28家门店试行了BOPIS服务),但是在2020年底前已经实现了在所有200多家门店提供BOPIS和路边提货服务,并在近75%的门店提供本地送货服务:起价10美元,通常能够当日达,基本实现次日达。
此外,在疫情期间还推出了两个新的会员计划,使得会员在2021财年增加了40%,目前已超过900万。
通过以上的几点总结,我们发现疫情可能才是推动At Home复苏的主要因素,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渐恢复,仍不具备真正的电商能力、巨量SKU的成本管理、门店的地理位置劣势、产品竞争加剧等被疫情所掩盖的问题会不会重新暴露,仍需持续观察。
不过我们也看到公司的管理层正在积极作为,除了通过淘汰低效率SKU继续优化产品结构,也已经开始重启扩张计划,2022财年开启后已经净增8家门店,包括在纽约的第一家店。随着有Action等零售企业投资经验的私募Hellman & Friedman入驻接管,资金充裕的At Home能在未来走出一条怎样的路,中心和大家一起期待。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